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任务。国家文物局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剖析了文物、博物馆行业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总结了2014年文物、博物馆行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并提出2015年工作设想。
一、2014年主要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物、博物馆行业科技工作已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科研投入大幅增长,社会各方科技力量广泛参与,大量科技成果快速涌现。与此同时,创新动力不足、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脱节、科技成果总量提升与应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和矛盾也不同程度存在。国家文物局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标准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组织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文物保护科技属于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国家文物局通过组织联合公关,在文物的科学认知、保护与管理、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传统工艺技术科学化、保护集成装备和传承利用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文物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项目,涉及17个一级学科,参与单位逾50家,直接参与人员近600人。在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及机制和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探讨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系,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证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绝非虚言。项目已发表论文80篇(其中在国外发表6篇),出版专著9部,研发新材料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建立了第三方评估咨询制度,在充分发挥同行专家评议作用的同时,实现了科技评估咨询活动由“自然人行动”向“法人行为”的转变。
2. 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国家对文物、博物馆行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仅“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就达百余项。科技成果数量提升的同时,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成为科技工作的重点。 鉴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在充分考虑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国家文物局从机制建设和试点示范两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文物、博物馆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在机制建设方面,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为着眼点,开展调查研究和制度设计,以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安全性为主要分类依据,提出了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根据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2009),探索建立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在试点示范方面,设立专门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目前已经实施博物馆文物藏展环境调控技术、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清洗技术、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技术等多项试点项目。
3. 强化标准制修订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标准化建设是文物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延伸。国家文物局努力推进标准与科技相结合机制建设,加大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科研力度,探索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标准化专题调研,加强标准预研究。继续探索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标准制订和应用推广相结合的新模式,支持申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科研课题等项目时,将标准制修订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推动科研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双赢结合。目前,已完成12项国家标准、62项行业标准。上述技术标准的出台,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4.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文物、博物馆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认定了5批共计22家科研基地,力图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快速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整体实力,为日益繁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提供重要科技保障。经过各方支持与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研基地队伍不断壮大,有的科研基地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中坚力量,有的科研基地已发展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科研基地在努力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接轨的同时,结合基地自身情况,积极探索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将行业科技问题纳入到国家的科技平台中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为构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加强对科研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国家文物局建立了科研基地的运行评估制度,提出了以诊断式评估为主的评估思路。经过评估,发现了科研基地在团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科研基地发展的主要规律,为下一步指导科研基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5. 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对科技人才价值的认同和尊重,关系到科技发展的根本。文物、博物馆行业科技基础薄弱,科技人才规模较小,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面临压力和挑战,科技人才年龄结构失衡、人才断档、专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要求,国家文物局充分考虑行业特点,调查行业科技人才的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距,深入分析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加快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人才研究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人才培养带动改革创新。2014年,经过单位推荐和专家评价,确定了首批列入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计划的名单,将在可移动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文物风险预控等方面推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带头人的培养。
二、2015年工作设想
在总结上一年科技工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国家文物局提出2015年工作设想。
一是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完成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的转变,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面向目标和结果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二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行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
三是在促进产业发展、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和加快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规划设计、平台建设、项目部署和指导监管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四是完善建立实体研发机构与虚拟研发平台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吸引社会优质科技资源,全面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