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18
来源:科技部
一、战略谋划上突出顶层设计,把握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法宝,科技创新则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国气象局历来把科技发展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将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关键进行部署,《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和任务是:以突破重大气象业务核心技术为主线,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序竞争的人才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一院八所”学科布局,建立科研业务有机结合、以核心任务为导向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团队,针对重大业务技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完善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完善以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着力发挥评价激励导向作用。
二、战略布局上聚焦核心突破,实施创新工程
核心业务技术的先进性是行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近年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重大气象核心技术仍未取得明显突破,部分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在加大。为此,中国气象局研究确定了关系气象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制定印发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以突破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为主线,启动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明确了“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和“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三大攻关任务,落实责任主体,聚集优质资源,强化开放合作,改革管理机制,实施协同集中攻关。通过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攻关合力,在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到2020年,我国气象重大核心业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减小,科技创新驱动业务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战略实施上注重整体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印发《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创新驱动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必须要有围绕核心问题的基础研发积累和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研发储备,必须要有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体制机制,必须要有踏踏实实的科研队伍。气象事业发展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气象科技实力决定着业务现代化的水平,检验着深化气象改革的成效。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科技保障,中国气象局制定印发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气象现代化要求,明确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20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大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布局更为合理,资源配置更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领军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以业务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更加聚焦重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更加注重在全局或区域层面部署落实,更加强调优势科研条件和核心业务布局的有机结合。印发了《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符合财务规章制度的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印发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试行)》,推进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发挥评价激励导向作用,引导气象科技成果向业务的转化,全部门转化应用科技成果776项。中央级气象科研院所有序发展,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省级科研所特色领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空间天气、城市气候变化应对、旱区特色农业、交通气象等重要领域启动4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
四、战略支撑上深化开放合作,集聚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以气象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必须要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核心技术的突破仅靠气象部门自身力量难以攻克,必须从战略高度扩大开放合作,汇聚部门内外力量形成攻关合力。按照“突出重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注重实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气象重大核心技术科技合作备忘录,全面加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灵活务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相关高校在优势学科领域的广泛合作,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共建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正在探索与清华大学在数值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候系统模式等领域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
五、继续突出创新驱动,狠抓改革攻坚,推进政策落实
2015年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年和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进程,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狠抓改革攻坚,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难点枝节持续用功、巧妙用力,着力突破难点和关键点,推进政策落地。加快推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全面落实《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任务,推进以优化学科布局为重点的院所改革,建立科研业务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团队,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探索重点领域跨部门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强化重大成果培育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向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深度延伸。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国气象局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和总体要求,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需求,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一、战略谋划上突出顶层设计,把握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法宝,科技创新则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国气象局历来把科技发展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将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关键进行部署,《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和任务是:以突破重大气象业务核心技术为主线,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序竞争的人才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一院八所”学科布局,建立科研业务有机结合、以核心任务为导向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团队,针对重大业务技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完善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完善以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着力发挥评价激励导向作用。
二、战略布局上聚焦核心突破,实施创新工程
核心业务技术的先进性是行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近年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重大气象核心技术仍未取得明显突破,部分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在加大。为此,中国气象局研究确定了关系气象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制定印发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以突破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为主线,启动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明确了“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和“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三大攻关任务,落实责任主体,聚集优质资源,强化开放合作,改革管理机制,实施协同集中攻关。通过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攻关合力,在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到2020年,我国气象重大核心业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减小,科技创新驱动业务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战略实施上注重整体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印发《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创新驱动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必须要有围绕核心问题的基础研发积累和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研发储备,必须要有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体制机制,必须要有踏踏实实的科研队伍。气象事业发展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气象科技实力决定着业务现代化的水平,检验着深化气象改革的成效。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科技保障,中国气象局制定印发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气象现代化要求,明确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20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大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布局更为合理,资源配置更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领军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以业务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更加聚焦重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更加注重在全局或区域层面部署落实,更加强调优势科研条件和核心业务布局的有机结合。印发了《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符合财务规章制度的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印发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试行)》,推进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发挥评价激励导向作用,引导气象科技成果向业务的转化,全部门转化应用科技成果776项。中央级气象科研院所有序发展,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省级科研所特色领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空间天气、城市气候变化应对、旱区特色农业、交通气象等重要领域启动4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
四、战略支撑上深化开放合作,集聚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以气象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必须要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核心技术的突破仅靠气象部门自身力量难以攻克,必须从战略高度扩大开放合作,汇聚部门内外力量形成攻关合力。按照“突出重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注重实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气象重大核心技术科技合作备忘录,全面加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灵活务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相关高校在优势学科领域的广泛合作,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共建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正在探索与清华大学在数值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候系统模式等领域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
五、继续突出创新驱动,狠抓改革攻坚,推进政策落实
2015年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年和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进程,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狠抓改革攻坚,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难点枝节持续用功、巧妙用力,着力突破难点和关键点,推进政策落地。加快推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全面落实《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任务,推进以优化学科布局为重点的院所改革,建立科研业务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团队,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探索重点领域跨部门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强化重大成果培育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向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深度延伸。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