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2014年科技工作总结与2015年工作思路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21
来源:科技部
2014年,全国林业科技工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增强两种能力,提升三个水平,创新四个机制,完善五类平台,推进六项工作”的工作思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宏观战略研究取得突破。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核算出2012年全国林地林木价值21.29万亿元,全国森林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国民人均拥有森林财富1.57万元,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0.94万元的生态服务。研究成果对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顶层设计得到不断强化。开展了《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林业行业科研专项发展规划》、《主要林木育种规划》、《林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14~2020)》、《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前期调研、论证和编制工作,强化了对林业科技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三是关键技术研究扎实推进。重点攻克在生态建设、林业种业、林下经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选育树木抗逆性优良种质55种,研发抗逆种质高效扦插育苗技术和组织培养快繁体系10个,提出农林复合系统高效经营管理技术7项、高效防护林优化模式54个,建立各类示范区26550亩。针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森林问题”等国内外重大林业问题系统提出了支撑和应对的技术措施、策略以及促进国内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是科技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围绕服务民生的技术需求,在经济林果、资源综合利用、林下经济等方面集成创新了一批林农实用技术,推广林木优良品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等484项技术成果,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2548名,助推了林农增收致富,带动了林区经济发展。新建了8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制修订林业标准255项。筹建了经济林和林化产品2个标委会,完成营造林等8个标委会换届。《装饰单板贴面胶合板》等2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现我国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林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了国家林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市创建活动,联合国家标准委建设了46家国家标准化示范企业。
六是科技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印发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管理办法》,生态站入网数量达到150个。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科技部验收。丹阳强化木地板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获科技部批准,竹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联盟组建成立,国际竹藤组织青岛科技基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了《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科技咨询等平台继续加强,科学普及活动深入开展。
七是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唐守正院士荣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江泽慧教授荣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金玫瑰”奖章。2位专家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优化了国际智力引进人才结构。
八是新兴领域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履约,制定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等法规,加强新品种保护、转基因安全管理行政许可工作,受理品种权申请突破200件,授权169件。森林认证实现国际互认,试点工作扎实推进。4项专利获得国际专利授权,开展了打击植物新品种侵权专项行动。启动了核桃遗传资源的调查,进一步加强遗传资源管理。
2015年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林业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重大机遇,着力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基层意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林业改革发展新需求,加速创新成为驱动林业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提升服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具体工作思路是:
实施一个战略,即“林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牢牢把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大局,围绕改善生态和服务民生两大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新局面,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订两个规划,即“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主要林木育种规划”。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着眼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大势,搞好顶层设计,编制好《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联合科技部编制并颁布十年《主要林木育种规划》,科学谋划林业科技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系统布局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努力攻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业战略新兴产业发育。
抓好三项研究,即“全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研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组织开展前瞻性宏观战略创新研究,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林业实现新的发展。
完善四类平台,即“科学监测平台” 、“科学研究平台”、 “成果转化平台”和“产学研协作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学统筹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质检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人才、装备、资金、项目等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渠道,扩大建设投资规模,完善各类平台布局,厘清功能定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的活力。
开展五大行动,即“科技引领行动”、“成果转化行动”、“标准化生产行动”、“管理提效行动”、“科技英才行动”。开展“科技引领行动”,通过林业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引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新的增长点发育,促进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成果转化行动”,通过林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转化应用,促进林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林农林企水平;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行动”,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企业为重点,引导林业生产单位规范林业生产加工过程,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组织开展“管理提效行动”,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带动行业科技管理部门作风转变,提高科技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科技英才行动”,启动林业优秀科技人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以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为载体,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形成若干个林业科技创新凝聚核。
一是宏观战略研究取得突破。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核算出2012年全国林地林木价值21.29万亿元,全国森林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国民人均拥有森林财富1.57万元,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0.94万元的生态服务。研究成果对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顶层设计得到不断强化。开展了《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林业行业科研专项发展规划》、《主要林木育种规划》、《林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14~2020)》、《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前期调研、论证和编制工作,强化了对林业科技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三是关键技术研究扎实推进。重点攻克在生态建设、林业种业、林下经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选育树木抗逆性优良种质55种,研发抗逆种质高效扦插育苗技术和组织培养快繁体系10个,提出农林复合系统高效经营管理技术7项、高效防护林优化模式54个,建立各类示范区26550亩。针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森林问题”等国内外重大林业问题系统提出了支撑和应对的技术措施、策略以及促进国内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是科技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围绕服务民生的技术需求,在经济林果、资源综合利用、林下经济等方面集成创新了一批林农实用技术,推广林木优良品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等484项技术成果,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2548名,助推了林农增收致富,带动了林区经济发展。新建了8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制修订林业标准255项。筹建了经济林和林化产品2个标委会,完成营造林等8个标委会换届。《装饰单板贴面胶合板》等2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现我国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林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了国家林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市创建活动,联合国家标准委建设了46家国家标准化示范企业。
六是科技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印发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管理办法》,生态站入网数量达到150个。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科技部验收。丹阳强化木地板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获科技部批准,竹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联盟组建成立,国际竹藤组织青岛科技基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了《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科技咨询等平台继续加强,科学普及活动深入开展。
七是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唐守正院士荣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江泽慧教授荣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金玫瑰”奖章。2位专家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优化了国际智力引进人才结构。
八是新兴领域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履约,制定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等法规,加强新品种保护、转基因安全管理行政许可工作,受理品种权申请突破200件,授权169件。森林认证实现国际互认,试点工作扎实推进。4项专利获得国际专利授权,开展了打击植物新品种侵权专项行动。启动了核桃遗传资源的调查,进一步加强遗传资源管理。
2015年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林业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重大机遇,着力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基层意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林业改革发展新需求,加速创新成为驱动林业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提升服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具体工作思路是:
实施一个战略,即“林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牢牢把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大局,围绕改善生态和服务民生两大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新局面,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订两个规划,即“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主要林木育种规划”。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着眼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大势,搞好顶层设计,编制好《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联合科技部编制并颁布十年《主要林木育种规划》,科学谋划林业科技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系统布局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努力攻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业战略新兴产业发育。
抓好三项研究,即“全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研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组织开展前瞻性宏观战略创新研究,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林业实现新的发展。
完善四类平台,即“科学监测平台” 、“科学研究平台”、 “成果转化平台”和“产学研协作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学统筹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质检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人才、装备、资金、项目等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渠道,扩大建设投资规模,完善各类平台布局,厘清功能定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的活力。
开展五大行动,即“科技引领行动”、“成果转化行动”、“标准化生产行动”、“管理提效行动”、“科技英才行动”。开展“科技引领行动”,通过林业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引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新的增长点发育,促进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成果转化行动”,通过林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转化应用,促进林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林农林企水平;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行动”,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企业为重点,引导林业生产单位规范林业生产加工过程,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组织开展“管理提效行动”,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带动行业科技管理部门作风转变,提高科技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科技英才行动”,启动林业优秀科技人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以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为载体,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形成若干个林业科技创新凝聚核。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