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3:26
来源:科技部
一年来,面对新常态下发展转型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我们在州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打造“天山慧谷、产业新城”为目标,狠抓“招商引资、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功能完善、区镇一体”等重点工作,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49.38亿元;工业增加值58.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4.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6亿元(不包含地方转贷收入),其中公共财政收入2亿元。
一、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转型、调结构,转型升级初步取得成效。在深入贯彻落实《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高新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以“主导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编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按照“招商引资一批、扩产提级一批、科技孵化一批、盘活重组一批、外向带动一批、上市培育一批”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以资源市场换产业。
(二)抓招商、推项目,发展后劲有所增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高新区“一号工程”,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落实合同预审和项目会审制度,立足疆内、疆外两个市场,更加突出外资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中介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全年新签约39个总投资170亿元的项目,其中亿元以上20个。
(三)抓科技、建平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将科技金融创新作为园区根本发展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引导、政策资金为杠杆,持续增强创新驱动的能力。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把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双高计划”培育、检验检测、科技合作、科技金融六大平台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来抓,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分园、美克亚欧商务城高新区创业科技园已挂牌并进驻园区,特变电工1000亩配套产业园、新疆农业职业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正在推进中,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抓基础、促配套,市政设施功能逐步完善。坚持把完善市政设施作为园区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提升产业接纳能力和项目承载能力的重要抓手,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按照“提升34平方公里、完善54平方公里”的思路,开展基础设施攻坚年活动,把完善水、电、路、气、暖、绿化、生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作为先导,尽快形成产业接纳能力。
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牢牢把握“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在提升中跨越,确保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016年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区州市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打造“天山慧谷、产业新城”为目标,继续突出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科技金融创新、区镇一体化、优化发展环境四大任务,推动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全力打造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任务目标: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4亿元,增长10%;工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预算2.3亿元,增长10%。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以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主导产业聚集发展。
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招商引资一批、扩产升级一批、科技孵化一批、盘活重组一批、外向带动一批、上市培育一批”的办法,加快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以科技金融创新为动力,加快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
把科技金融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引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园区的引导作用和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建好五大平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形成园中园发展模式。二是建设科技合作孵化平台,集聚共享优质创新资源。三是建设“双高计划”培育平台,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四是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按照“园区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铸锻、热处理、电镀和检验检测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五是建设科技金融平台,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充分用好科技部发起的援疆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帮助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申报援疆创新创业基金,着力提升金融带动项目建设的能力。
(三)以完善功能为核心,不断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围绕产业新城的总体定位,积极利用PPP模式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及对外交通网络,确保34平方公里区域“九通一平”全覆盖,54平方公里区域内的电力、排水管网、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水、电、路、气、暖、绿化、生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作为先导,尽快形成产业接纳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化进程。在借鉴榆树沟镇前进小区整体搬迁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改革,以“人的城镇化”为重点,以“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为切入点,启动以榆树沟村一片区及曙光村三片区农民为主要安置对象的榆曙小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州乃至全疆的以城带乡的实验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三是大力营造安商护商富商投资软环境。在服务环境方面,按照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园区,全面推行以考勤、考学、考绩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启动“高新讲坛”活动,增强机关干部责任、服务和效率意识;贯彻落实以容缺预审为主要内容的“马上办”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小机构、大服务、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环境方面,推行园区企业产品园内优先采购制度,努力为客商营造创业成本低、市场秩序好、社会信用度高的发展新平台;在依法行政方面,把依法治区作为规范工作的第一要求,督促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一、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转型、调结构,转型升级初步取得成效。在深入贯彻落实《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高新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以“主导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编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按照“招商引资一批、扩产提级一批、科技孵化一批、盘活重组一批、外向带动一批、上市培育一批”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以资源市场换产业。
(二)抓招商、推项目,发展后劲有所增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高新区“一号工程”,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落实合同预审和项目会审制度,立足疆内、疆外两个市场,更加突出外资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中介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全年新签约39个总投资170亿元的项目,其中亿元以上20个。
(三)抓科技、建平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将科技金融创新作为园区根本发展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引导、政策资金为杠杆,持续增强创新驱动的能力。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把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双高计划”培育、检验检测、科技合作、科技金融六大平台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来抓,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分园、美克亚欧商务城高新区创业科技园已挂牌并进驻园区,特变电工1000亩配套产业园、新疆农业职业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正在推进中,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抓基础、促配套,市政设施功能逐步完善。坚持把完善市政设施作为园区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提升产业接纳能力和项目承载能力的重要抓手,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按照“提升34平方公里、完善54平方公里”的思路,开展基础设施攻坚年活动,把完善水、电、路、气、暖、绿化、生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作为先导,尽快形成产业接纳能力。
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牢牢把握“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在提升中跨越,确保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016年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区州市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打造“天山慧谷、产业新城”为目标,继续突出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科技金融创新、区镇一体化、优化发展环境四大任务,推动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全力打造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任务目标: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4亿元,增长10%;工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预算2.3亿元,增长10%。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以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主导产业聚集发展。
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招商引资一批、扩产升级一批、科技孵化一批、盘活重组一批、外向带动一批、上市培育一批”的办法,加快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以科技金融创新为动力,加快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
把科技金融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引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园区的引导作用和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建好五大平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形成园中园发展模式。二是建设科技合作孵化平台,集聚共享优质创新资源。三是建设“双高计划”培育平台,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四是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按照“园区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铸锻、热处理、电镀和检验检测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五是建设科技金融平台,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充分用好科技部发起的援疆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帮助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申报援疆创新创业基金,着力提升金融带动项目建设的能力。
(三)以完善功能为核心,不断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围绕产业新城的总体定位,积极利用PPP模式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及对外交通网络,确保34平方公里区域“九通一平”全覆盖,54平方公里区域内的电力、排水管网、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水、电、路、气、暖、绿化、生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作为先导,尽快形成产业接纳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化进程。在借鉴榆树沟镇前进小区整体搬迁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改革,以“人的城镇化”为重点,以“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为切入点,启动以榆树沟村一片区及曙光村三片区农民为主要安置对象的榆曙小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州乃至全疆的以城带乡的实验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三是大力营造安商护商富商投资软环境。在服务环境方面,按照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园区,全面推行以考勤、考学、考绩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启动“高新讲坛”活动,增强机关干部责任、服务和效率意识;贯彻落实以容缺预审为主要内容的“马上办”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小机构、大服务、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环境方面,推行园区企业产品园内优先采购制度,努力为客商营造创业成本低、市场秩序好、社会信用度高的发展新平台;在依法行政方面,把依法治区作为规范工作的第一要求,督促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