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5:23
来源:科技部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创新产业
一是明确战略发展方向。2015年11月,中共璧山区召开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重庆转型发展的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区,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与国机大宏(北京)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制定《璧山高新区战略规划(2015—2020)》和《璧山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三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牢牢抓住产业转升级契机,区委区政府统筹整合全区招商引资力量,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业、食品医药等产业,聚合整合优化产业链,努力引进科技实力强、创新活力凸显、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入驻,促进产业聚集。
四是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措施,不断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申报、科技转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全年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18家企业通过国家认定,专利申请量达到1834件,专利授权量1312件。
2015年,成功引进了以热谷机器人、众泰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多家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企业,产品主要以汽车核心部件、智能机械手臂、精密机床等为主,对于提升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突出改革发展方向,壮大优化产业版图
一是拓展完善政府职能。完善高新区管委会机构设置,适应工作需要,新设立内设机构科技发展部,明确职能职责,专门承担高新区创新创业推动服务工作。今年以来,璧山高新区在科技发展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方面快速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二是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高新区独有的、由“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和多条高等级公路组成的物流网络,重点发展道口经济,有序布点现代物流园,打造集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电商、物流、金融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产业体,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现代物流保障。
二是建立创新孵化体系。创建“璧山高新区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利安科技企业孵化器”等6个市级孵化器;引进了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创新升级体验中心、创业大厦、创业大道等项目正快速推进,努力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的承载载体。
三是实施招商荣誉制度。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进行表彰,授予“招商功勋”荣誉称号并进行宣传,激发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高新区发展的热情。今年,以璧山区委区政府名义对璧山蓝黛公司董事长朱传福进行了表彰,全年有78%招商引资项目中成功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进行。
四是盘活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与兴业金融租赁公司合作,以公租房售后回租的方式融资7亿元,盘活公租房等闲置资产。同时,提高公租房及工业厂房利用率,预计公租房收取年租金600余万元,出租各类厂房、商业门市约14万平方米,租金收入达到1234.45万元。
五是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趋势和区域空间及资源特点,坚持空间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原则,实施“一核三区”战略布局,提升空间综合利用效率,以空间优化促进产业优化、提升城市品质、加大承载能力,切实增强要素吸引和配置能力。“一核”即创新核心区,“三区”即产业发展区、物流集聚区、综合功能配套服务区。
六是党建服务创新发展。在非公企业党建中,大力探索实施以政治理论学习会、党员献计献策会、党企沟通协商会和技术创新课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会一课”,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管理层密切联系职工,凝聚集体智慧,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沟通协调,增强职工创业创新创造本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5年,全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550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规上产值可达750亿元,同比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可达270亿元,同比增长33%。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75%以上,新增规上企业6家,累计达到210家。
(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发展科技金融
一是建立“3+3+N”招商体系。即高新区、绿岛新区、农业园区,加上区商务局、区农业局、区经信委,再加上若干区级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大力进行“联动招商、重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今年以来,共洽谈项目300余个,成功引进项目56个,总投资达30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80亿元。
二是实施深度全面服务。按照“政府投资瘦身,社会投资扩容”的要求,在项目规划建设方面,制定限时办结、全程代办、责任追究制度,并联审批制、领导联系制度等,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软环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与问题,形成密集开工和密集投产态势,今年以来,众泰汽车、怡得塑胶等33个项目开工建设,东威科技、凯成科技等38家企业投产达效。
三设立发展引导基金。秉承“创新+资本=新动力”理念,成立重庆两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9亿元组建“两山火炬股权投资基金”和“两山西证股权投资基金”,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培育扶持30家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巨大企业改制挂牌上市,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0亿元以上,企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以上。
四是争取国家部委资金。依托高新区内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切实用活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已向国家发改委成功争取到众泰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1亿元、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项目1亿元、龙润汽车转向器司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电动转向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1.27亿元的专项债券支持。
(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实训基地+教育合作”、 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实训基地+人才合作”等模式,开展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25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大学生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科研合作、人才合作、成果转化,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一体化发展。
二是强化劳务服务力度。璧山区有成年劳动力39万人,周边区县有上百万劳动力可以吸纳使用。区内建立职业高中和职业学校8所,专业设置全面,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近万名技能性人才。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建立了4个劳务基地,成立30人工作团队专门招工,充分保障企业生产用工。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11月18日,举办中国与意大利创新合作周重庆峰会,开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活动参会人员达700余人(意方100余人),中方企业68家,意方企业32家,实现3轮共计200余项次跨国项目对接,覆盖创新创业、高端设备、机械制造、科技服务业、等十几个热门高新技术领域,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对接有50次。同时,中意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14项,其中璧山签约项目6个。
四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用高新区距离内陆地区最大铁路集装箱编组站10分钟车程优势,进一步加大与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周边国家在高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战略合作,鼓励高新区内企业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交易、人才交流、创新孵化等方面合作。凡引进的、已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与重庆本地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二、2016年工作情况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战略升级。装备制造突出智能制造与精密制造方向,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兼顾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打造互联网产业;食品医药着力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和养老医疗,打造大健康产业。同时,依托渝新欧铁路,寸滩、西永保税区等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带动效应,倾力发展智慧服务、电子物流等新兴产业,力求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2.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璧山高新区与重庆大学城融合发展,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公共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配套建设创业大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力争到2020年,高新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到63.5%以上,成为重庆转型发展的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联运发展区。
3.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继续深化“3+3+N”招商新模式,注重以商招商和口碑招商,引进一批关联性强、成长性强、影响性强的优质项目。延伸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等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打造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强化金融在发展中的造血功能,积极引导区内外金融机构入驻,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金融保障。
4.增强企业发育能力。继续实施金融创新,做大做强引导基金规模,引导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问题,力争培育引进30家企业改制挂牌上市。继续推动政府投资瘦身和社会投资扩容,破除影响社会投资的机制障碍,力求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比例保持在1:6的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重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改造,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化程度。继续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扶持本土骨干企业上档升级,打造一批小微企业群。
5.提升发展承载能力。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以优质环境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继续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不断改善高新区基础环境和经济行为。注重产城融合,按照20分钟步行半径布局生活服务设施。坚持高调的森林、低调的建筑,倾力打造高新区园林景观。强化水电气路及排污、通讯和园林等要素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确保企业落得下、留得住、有发展。
一、2015年工作情况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创新产业
一是明确战略发展方向。2015年11月,中共璧山区召开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重庆转型发展的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区,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与国机大宏(北京)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制定《璧山高新区战略规划(2015—2020)》和《璧山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三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牢牢抓住产业转升级契机,区委区政府统筹整合全区招商引资力量,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业、食品医药等产业,聚合整合优化产业链,努力引进科技实力强、创新活力凸显、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入驻,促进产业聚集。
四是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措施,不断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申报、科技转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全年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18家企业通过国家认定,专利申请量达到1834件,专利授权量1312件。
2015年,成功引进了以热谷机器人、众泰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多家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企业,产品主要以汽车核心部件、智能机械手臂、精密机床等为主,对于提升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突出改革发展方向,壮大优化产业版图
一是拓展完善政府职能。完善高新区管委会机构设置,适应工作需要,新设立内设机构科技发展部,明确职能职责,专门承担高新区创新创业推动服务工作。今年以来,璧山高新区在科技发展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方面快速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二是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高新区独有的、由“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和多条高等级公路组成的物流网络,重点发展道口经济,有序布点现代物流园,打造集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电商、物流、金融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产业体,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现代物流保障。
二是建立创新孵化体系。创建“璧山高新区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利安科技企业孵化器”等6个市级孵化器;引进了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创新升级体验中心、创业大厦、创业大道等项目正快速推进,努力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的承载载体。
三是实施招商荣誉制度。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进行表彰,授予“招商功勋”荣誉称号并进行宣传,激发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高新区发展的热情。今年,以璧山区委区政府名义对璧山蓝黛公司董事长朱传福进行了表彰,全年有78%招商引资项目中成功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进行。
四是盘活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与兴业金融租赁公司合作,以公租房售后回租的方式融资7亿元,盘活公租房等闲置资产。同时,提高公租房及工业厂房利用率,预计公租房收取年租金600余万元,出租各类厂房、商业门市约14万平方米,租金收入达到1234.45万元。
五是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趋势和区域空间及资源特点,坚持空间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原则,实施“一核三区”战略布局,提升空间综合利用效率,以空间优化促进产业优化、提升城市品质、加大承载能力,切实增强要素吸引和配置能力。“一核”即创新核心区,“三区”即产业发展区、物流集聚区、综合功能配套服务区。
六是党建服务创新发展。在非公企业党建中,大力探索实施以政治理论学习会、党员献计献策会、党企沟通协商会和技术创新课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会一课”,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管理层密切联系职工,凝聚集体智慧,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沟通协调,增强职工创业创新创造本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5年,全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550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规上产值可达750亿元,同比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可达270亿元,同比增长33%。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75%以上,新增规上企业6家,累计达到210家。
(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发展科技金融
一是建立“3+3+N”招商体系。即高新区、绿岛新区、农业园区,加上区商务局、区农业局、区经信委,再加上若干区级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大力进行“联动招商、重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今年以来,共洽谈项目300余个,成功引进项目56个,总投资达30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80亿元。
二是实施深度全面服务。按照“政府投资瘦身,社会投资扩容”的要求,在项目规划建设方面,制定限时办结、全程代办、责任追究制度,并联审批制、领导联系制度等,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软环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与问题,形成密集开工和密集投产态势,今年以来,众泰汽车、怡得塑胶等33个项目开工建设,东威科技、凯成科技等38家企业投产达效。
三设立发展引导基金。秉承“创新+资本=新动力”理念,成立重庆两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9亿元组建“两山火炬股权投资基金”和“两山西证股权投资基金”,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培育扶持30家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巨大企业改制挂牌上市,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0亿元以上,企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以上。
四是争取国家部委资金。依托高新区内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切实用活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已向国家发改委成功争取到众泰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1亿元、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项目1亿元、龙润汽车转向器司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电动转向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1.27亿元的专项债券支持。
(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实训基地+教育合作”、 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实训基地+人才合作”等模式,开展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25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大学生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科研合作、人才合作、成果转化,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一体化发展。
二是强化劳务服务力度。璧山区有成年劳动力39万人,周边区县有上百万劳动力可以吸纳使用。区内建立职业高中和职业学校8所,专业设置全面,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近万名技能性人才。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建立了4个劳务基地,成立30人工作团队专门招工,充分保障企业生产用工。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11月18日,举办中国与意大利创新合作周重庆峰会,开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活动参会人员达700余人(意方100余人),中方企业68家,意方企业32家,实现3轮共计200余项次跨国项目对接,覆盖创新创业、高端设备、机械制造、科技服务业、等十几个热门高新技术领域,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对接有50次。同时,中意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14项,其中璧山签约项目6个。
四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用高新区距离内陆地区最大铁路集装箱编组站10分钟车程优势,进一步加大与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周边国家在高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战略合作,鼓励高新区内企业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交易、人才交流、创新孵化等方面合作。凡引进的、已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与重庆本地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二、2016年工作情况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战略升级。装备制造突出智能制造与精密制造方向,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兼顾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打造互联网产业;食品医药着力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和养老医疗,打造大健康产业。同时,依托渝新欧铁路,寸滩、西永保税区等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带动效应,倾力发展智慧服务、电子物流等新兴产业,力求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2.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璧山高新区与重庆大学城融合发展,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公共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配套建设创业大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力争到2020年,高新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到63.5%以上,成为重庆转型发展的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联运发展区。
3.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继续深化“3+3+N”招商新模式,注重以商招商和口碑招商,引进一批关联性强、成长性强、影响性强的优质项目。延伸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等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打造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强化金融在发展中的造血功能,积极引导区内外金融机构入驻,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金融保障。
4.增强企业发育能力。继续实施金融创新,做大做强引导基金规模,引导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问题,力争培育引进30家企业改制挂牌上市。继续推动政府投资瘦身和社会投资扩容,破除影响社会投资的机制障碍,力求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比例保持在1:6的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重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改造,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化程度。继续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扶持本土骨干企业上档升级,打造一批小微企业群。
5.提升发展承载能力。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以优质环境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继续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不断改善高新区基础环境和经济行为。注重产城融合,按照20分钟步行半径布局生活服务设施。坚持高调的森林、低调的建筑,倾力打造高新区园林景观。强化水电气路及排污、通讯和园林等要素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确保企业落得下、留得住、有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