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5:33
来源:科技部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出台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深厚氛围。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政策优势和品牌效益,进一步促进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决定》,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选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在积极开展人才战略、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专门出台了《河源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河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河源高新区也相继出台了《河源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河源高新区关于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工作方案》,形成了政策支撑面广、重点突出、力度较大的政策氛围。另一方面,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引进高端人才,市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平均每年投入1亿元,高新区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今年园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2亿元,占园区GDP的2.2%。
(二)构建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让区内企业重视科研创新、积极开展产品研发与创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新区大力搭建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五矿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盆地一号生物绿色防控研究院、海川博士后流动站、劲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源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目前,正在与国家信息中心、广东科学院洽谈合作事宜,拟在区内建设国家信息中心河源分中心,广东省科学院河源分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二是发展创客空间。今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积极搭建各类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了省级孵化器1家——河源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2家省级众创空间——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河源电子商务产业众创空间,3家市级孵化器——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电子商务产业园、河源市绿色产业防控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建集创业孵化、商住、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一代孵化器——“河源创谷”。
(三)强力推动,发挥企业创新创业主体作用。一是重点培育高新企业。今年,园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培育了红棉乐器、沃图电子等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超10亿元。正在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近45家。二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重视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引进研发所需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创新团队实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今年,园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
(四)引才聚智,加快人才特区建设。一是集聚高素质人才。高新区从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鼓励和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园区内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2万人,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8%,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促使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为区内企业在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等领域中提供协同创新支撑。大力推动区内企业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产业规划、产品研发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项目合作。
(五)优化服务,大力支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一是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在市科技局的统筹下,联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江东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河源市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与中国建设银行河源市分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创新创业、园区配套、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融资扶持;由政府引导,联合实力雄厚的坚基集团共出资1亿元成立了小额担保公司,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益,加强科技要素和金融创新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引导银行创新信贷模式。积极鼓励园区银行业创新融资模式,探索专利、名牌、名标价值评估,鼓励通过订单融资、退税融资、贸易担保、专利质押等适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担保模式和金融服务模式,改善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与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的合作。与省粤科金融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创业投资、保险、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和质押等金融服务,并与高新区合作共建创业基金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六)整合资源,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加快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园区整合了各种科技中介资源,如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广东省科技金融河源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南锋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优势资源,对接我区产业状况,制定引导科技中介服务目录,促进我区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二、明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6年工作至关重要。河源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科技部有关国家高新区政策精神,严格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标准和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河源高新区“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开局,努力把河源高新区建设成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园区。
(一)实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工程,打造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先行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等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新出台的《河源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开花,对河源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平台、科技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全方位的作用。同时,结合高新区实际,加快出台《河源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河源高新区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实施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工程,建设一流的科技孵化基地。重点与央企、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创立孵化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计划与广东省科学院建立河源分院;加深与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对接,积极筹备建设创新孵化基地等,力争明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各类产业、技术孵化体系逐步健全。
(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河源高新区将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16年组织10家以上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成倍增长,全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
(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工程,形成环珠三角高端产业集群。继续深入落实省、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五)实施创新创业主体壮大工程,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区。充分依托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立与园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深化创新平台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关系,力争2016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家以上,新引进省部级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或建立合作关系6家以上,力争到2020年园区实现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4技术中心达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80家。
源城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以及广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中央、省、市有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深莞惠+河汕”一体化等政策机遇,以支撑和引领河源工业经济崛起为使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特色高端产业集群,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园区扩能增效,园区发展速度与效益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获得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级,连续三年获得省级高新区绩效考核第一名。2015年2月,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为高新区“十二五”建设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将源城高新区2015年工作总结、明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出台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深厚氛围。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政策优势和品牌效益,进一步促进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决定》,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选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在积极开展人才战略、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专门出台了《河源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河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河源高新区也相继出台了《河源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河源高新区关于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工作方案》,形成了政策支撑面广、重点突出、力度较大的政策氛围。另一方面,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引进高端人才,市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平均每年投入1亿元,高新区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今年园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2亿元,占园区GDP的2.2%。
(二)构建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让区内企业重视科研创新、积极开展产品研发与创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新区大力搭建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五矿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盆地一号生物绿色防控研究院、海川博士后流动站、劲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源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目前,正在与国家信息中心、广东科学院洽谈合作事宜,拟在区内建设国家信息中心河源分中心,广东省科学院河源分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二是发展创客空间。今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积极搭建各类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了省级孵化器1家——河源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2家省级众创空间——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河源电子商务产业众创空间,3家市级孵化器——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电子商务产业园、河源市绿色产业防控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建集创业孵化、商住、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一代孵化器——“河源创谷”。
(三)强力推动,发挥企业创新创业主体作用。一是重点培育高新企业。今年,园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培育了红棉乐器、沃图电子等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超10亿元。正在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近45家。二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重视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引进研发所需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创新团队实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今年,园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
(四)引才聚智,加快人才特区建设。一是集聚高素质人才。高新区从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鼓励和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园区内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2万人,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8%,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促使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为区内企业在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等领域中提供协同创新支撑。大力推动区内企业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产业规划、产品研发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项目合作。
(五)优化服务,大力支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一是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在市科技局的统筹下,联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江东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河源市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与中国建设银行河源市分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创新创业、园区配套、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融资扶持;由政府引导,联合实力雄厚的坚基集团共出资1亿元成立了小额担保公司,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益,加强科技要素和金融创新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引导银行创新信贷模式。积极鼓励园区银行业创新融资模式,探索专利、名牌、名标价值评估,鼓励通过订单融资、退税融资、贸易担保、专利质押等适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担保模式和金融服务模式,改善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与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的合作。与省粤科金融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创业投资、保险、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和质押等金融服务,并与高新区合作共建创业基金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六)整合资源,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加快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园区整合了各种科技中介资源,如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广东省科技金融河源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南锋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优势资源,对接我区产业状况,制定引导科技中介服务目录,促进我区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二、明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6年工作至关重要。河源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科技部有关国家高新区政策精神,严格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标准和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河源高新区“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开局,努力把河源高新区建设成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园区。
(一)实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工程,打造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先行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等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新出台的《河源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开花,对河源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平台、科技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全方位的作用。同时,结合高新区实际,加快出台《河源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河源高新区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实施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工程,建设一流的科技孵化基地。重点与央企、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创立孵化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计划与广东省科学院建立河源分院;加深与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对接,积极筹备建设创新孵化基地等,力争明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各类产业、技术孵化体系逐步健全。
(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河源高新区将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16年组织10家以上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成倍增长,全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
(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工程,形成环珠三角高端产业集群。继续深入落实省、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五)实施创新创业主体壮大工程,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区。充分依托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立与园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深化创新平台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关系,力争2016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家以上,新引进省部级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或建立合作关系6家以上,力争到2020年园区实现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4技术中心达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80家。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