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泉州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6:3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5年,泉州高新区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11月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81.71亿元,增长10.9%;实现工业增加值363.25亿元,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增长10.9%。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实施创新引领行动,着力推动转型升级
  2015年,泉州高新区以深入开展国家“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为主要抓手,推动区内传统制造业运用数控技术,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和管理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区内已有近百家企业进行数控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试点示范,相关应用企业能够减少劳动力用工20%—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可降低成本30-50%,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建设了30多个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自动化生产线。
  示范工程和引领行动的开展也带动了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纺院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的研发机构在高新区落地建设,集聚带动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企业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
  (二)着力产业集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集中培育微波通信、纺织鞋服、新一代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实现集群发展。
  ——微波通信产业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完整产业链,移动通信中继设备主要功能模块、整机及系统工程分别占国内约25%、15%及20%的市场份额,对讲机产品占全国市场60%、占全国出口份额的80%,卫星电视接收机和高频部件的产量居全国领先,形成了近百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各种专利近千项。数字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是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联盟;
  ——纺织鞋服产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及行业组织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安踏、361度、特步、七匹狼、九牧王、柒牌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集“衬底-芯片-封装-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产品涵盖了整个LED产业链。龙头企业三安光电是亚洲最大的芯片外延制造商,产能全国第二。信达光电是中国最大的LED路灯制造商。珈伟照明是目前中国光伏照明的最大出口商。布局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CIG靶材研发及生产项目已落户园区;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方面,华东南最大的高可用数据中心——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已开始运营,国家部委、央企、金融机构、知名IT企业、互联网公司等一批大数据相关应用项目已入园;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数字渲染中心——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可向全球提供5000以上刀片服务器运算量的数字媒体云服务。
  组织开展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行动,聚焦支持纺织鞋服等12个产业领域,大力培育产业龙头科技小巨人企业,带动促进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全区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各类科技型企业近500家。
  (三)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立足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的实际,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创新领域。一是引入民营资本建设“园中园”,由传统的筑巢引凤模式延伸至引凤筑巢、引凤归巢。目前已有南威软件园、福建联通企业云计算产业园、力达机电园、海西电商产业集群基地、三安电子商务中心等多个专业园区项目落地建设。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新型研究机构,按照“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运作,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推动泉州丰富的民营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已有民营资本投入1.7亿元创建20家新型科研机构,涵盖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工业设计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四)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全区现已创建省、市级众创空间24家,集中汇聚了2600多位创客,孵化创业企业近300家,项目500多个;拟设立800万元专项资金,优化创新创业体系,调动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流。
  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泉州高新区目前已发展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其中国家级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3家)、技术转移机构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其中国家级1个)、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1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家。目前正在建3个专业科技孵化器,争取一园一孵。
  强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全国产学研对接合作“蓝火计划”“燎原计划”,通过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发布需求信息16批次,面向全国征集1001项高校科技成果与176项专利技术,为企业输入了新的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成果。通过举办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电子信息技术项目推介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建立企业转型升级一站通等区域战略合作,引进台湾海洋大学等8所大学的育成中心来泉设立联合办事处,促进22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
  建设一站式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激活科技资本。“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是福建省首个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目前已入驻各类金融服务单位45家,其中金融机构3家、类金融机构19家、增值服务机构23家。截至目前,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已累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近20亿元,辅导28家企业上市或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由中心设计、专门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将于明年1月全面启动,可为企业提供银行融资、创投投资、券商新三板挂牌等一系列服务。金融中心被认定为2015年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是泉州市唯一入选单位。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展望2016年及“十三五”发展,泉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福厦泉”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人才为第一资源,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探索新观念、新模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体制、新文化,全力打造闽东南自主创新战略高地。
  (一)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面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泉州高新区将积极推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和内生发展,努力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新兴产业的核心聚集区,力争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一是发挥高新区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实施 “泉州制造2025”,以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建立“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智慧云制造。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技术+团队”等方式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抓好数字微波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编制并实施好数字对讲机、北斗应用等产业专项规划;加快主园区、软件园、湖头光电园、泉港新材料园等新区建设,以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太阳能光伏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重大项目,攻克核心技术,培育领军企业,建设特色基地,在占领产业制高点、扩大市场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二)加快载体建设,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抓紧与中关村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合作共建“海西科技服务业基地”,推进海西光电科技创新基地、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孵化基地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深化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纺院海西院数控装备中试实验室、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海西智能制造装备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运营好“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深化“虚拟金融服务中心”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海西金融超市”互融网金融服务新业态建设。
  (三)开展多元合作,营造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
  加快建设泉州国际创新园、中以(国际)微波产业园、国际信息园外包基地等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以色列、独联体等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机遇,科学引导高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拓展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在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吸引和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提高产业集群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
  按照“全产业动员、全资源集聚、全领域调动、全链条布局、全体系服务”创新组织模式,建立“政、产、学、研、资、介”紧密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运用好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泉州科技云”、泉州智库、泉州数控一代科技创新平台、云分布智慧平台等创新管理服务平台。
  (四)突出人才支撑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扶持,充分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新型科研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对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整合集聚产业资源、创新要素和特色优势,通过先“用”后“引”、以“用”促“引”等有效方式,集中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匹配,为服务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