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6:40
来源:科技部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方案》、《关于扶持产业发展“1+2+N”政策体系的通知》、《产业扶持基金实施管理办法》、《促进成长性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创新型人才团队实施细则》、加快工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文件,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创新提升。
产业基金扶持。建立总规模5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等发展扩张行为给予支持。其次建立5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实施增发并购再融资。通过产业基金扶持推动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蚌埠高新区机关雇员管理办法》(试行),《蚌埠高新区聘用制公务员(第二类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蚌埠高新区聘用制公务员(第三类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探索符合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几年来,合芜蚌自主创新资金我市所得部分的80%用于支持高新区发展,高新区每年拿出1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企业创新资助。目前高新区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企业达20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3家。
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机制。蚌埠高新区以机制创新引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上海高校科技资源与蚌埠产业的对接,并成为皖北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安徽省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清华大学启迪园蚌埠基地、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先后在高新区挂牌。
推进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积极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奖励。全区已有近30户企业提出试点申请, 10多户企业已纳入试点。
(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创业不断深入
制定出台了《蚌埠高新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区内拥有皖北唯一一家国家级孵化器,面积近50万平方米,至2015年底在孵企业110家,毕业企业20家。2015年又建成“WM众创智慧谷”和“闪创空间”2家众创空间。其中 “WM众创智慧谷”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闪创空间获得2015年省科技厅孵化器绩效考核项目资金支持。
企业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园区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产业创新合作联盟,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61个。区内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技术转移机构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省级以上资质产品检验机构8家。依托中电41所、玻璃设计院新成立电子产业研究院、硅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内玻璃设计院“浮法玻璃工程技术优化集成及关键设备国产化”等2个项目和中电集团41所“宽带微波毫米频谱分析仪”项目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电41所的“一种任意抽取滤波装置”发明专利获第十六届国家专利优秀奖。2015年高新区引进的中科电力创新团队和创新团队又入选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中电四十一所“TD-LTE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艾尼科“移动极板静电除尘器”等两个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园区创新创业成效明显。2015年蚌埠高新区新引进了铜铟镓硒薄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个,实现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德豪润达倒装芯片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可增规上工业企业35户。
(三)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高新区出台《高新区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高新区重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贷款贴息、技术研发等发展扩张行为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目前,蚌埠高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及新型显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明显。
(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产业发展
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建立高新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实施方案》、《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高新区关于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税融通”业务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办法》、《关于支持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相关文件,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问题。
创建服务平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成立了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各类金融服务的窗口与承接平台,利用财政资金和平台优势,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直接融资工作,企业上市实现突破。2015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突破100亿元,其中新三板企业直接融资15亿元。出台了《高新区企业新三板挂牌主办券商奖励办法》等支持政策,区内昊方机电、昌盛电子、凤凰滤清器、瑞格电梯、高华电子、航天生物等1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近30家企业签约新三板,双环电子、凤凰滤清器已完成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报备工作。
优化科技资金使用途径,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税融通”业务的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税银企合作共赢新模式---“税融通”项目,向纳税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制定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设立续贷过桥资金、实施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税融通业务、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等方式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体系,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迅速的科技型企业,通过金融产品组合,累计为48家企业实现专利权质押贷款额达3.5亿元。
(五)坚持人才强区,人才工作呈现新亮点
蚌埠高新区坚持“人才优先”的理念,着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在引育人才、优化环境、激发作用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蚌埠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高新区招才引智优惠政策》,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
(六)推进国际合作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蚌埠高新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国际商务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明年和“十三五”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发挥工业强市主战场作用,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基地、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作为中心任务,2020年工业总产值力争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不低于13%,实现期末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0%。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是建设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确保2020年高新区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二是创建特色电子元器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2020年把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做到300亿元;三是建设智能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2020年把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到300亿元以上。
2015年,蚌埠高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以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全力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推动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2015年预计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5家,园区经济质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方案》、《关于扶持产业发展“1+2+N”政策体系的通知》、《产业扶持基金实施管理办法》、《促进成长性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创新型人才团队实施细则》、加快工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文件,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创新提升。
产业基金扶持。建立总规模5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等发展扩张行为给予支持。其次建立5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实施增发并购再融资。通过产业基金扶持推动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蚌埠高新区机关雇员管理办法》(试行),《蚌埠高新区聘用制公务员(第二类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蚌埠高新区聘用制公务员(第三类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探索符合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几年来,合芜蚌自主创新资金我市所得部分的80%用于支持高新区发展,高新区每年拿出1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企业创新资助。目前高新区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企业达20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3家。
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机制。蚌埠高新区以机制创新引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上海高校科技资源与蚌埠产业的对接,并成为皖北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安徽省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清华大学启迪园蚌埠基地、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分中心先后在高新区挂牌。
推进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积极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奖励。全区已有近30户企业提出试点申请, 10多户企业已纳入试点。
(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创业不断深入
制定出台了《蚌埠高新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区内拥有皖北唯一一家国家级孵化器,面积近50万平方米,至2015年底在孵企业110家,毕业企业20家。2015年又建成“WM众创智慧谷”和“闪创空间”2家众创空间。其中 “WM众创智慧谷”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闪创空间获得2015年省科技厅孵化器绩效考核项目资金支持。
企业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园区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产业创新合作联盟,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61个。区内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技术转移机构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省级以上资质产品检验机构8家。依托中电41所、玻璃设计院新成立电子产业研究院、硅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内玻璃设计院“浮法玻璃工程技术优化集成及关键设备国产化”等2个项目和中电集团41所“宽带微波毫米频谱分析仪”项目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电41所的“一种任意抽取滤波装置”发明专利获第十六届国家专利优秀奖。2015年高新区引进的中科电力创新团队和创新团队又入选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中电四十一所“TD-LTE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艾尼科“移动极板静电除尘器”等两个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园区创新创业成效明显。2015年蚌埠高新区新引进了铜铟镓硒薄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个,实现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德豪润达倒装芯片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可增规上工业企业35户。
(三)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高新区出台《高新区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高新区重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贷款贴息、技术研发等发展扩张行为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目前,蚌埠高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及新型显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明显。
(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产业发展
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建立高新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实施方案》、《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高新区关于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税融通”业务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办法》、《关于支持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相关文件,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问题。
创建服务平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成立了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各类金融服务的窗口与承接平台,利用财政资金和平台优势,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直接融资工作,企业上市实现突破。2015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突破100亿元,其中新三板企业直接融资15亿元。出台了《高新区企业新三板挂牌主办券商奖励办法》等支持政策,区内昊方机电、昌盛电子、凤凰滤清器、瑞格电梯、高华电子、航天生物等1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近30家企业签约新三板,双环电子、凤凰滤清器已完成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报备工作。
优化科技资金使用途径,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税融通”业务的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税银企合作共赢新模式---“税融通”项目,向纳税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制定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设立续贷过桥资金、实施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税融通业务、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等方式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体系,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迅速的科技型企业,通过金融产品组合,累计为48家企业实现专利权质押贷款额达3.5亿元。
(五)坚持人才强区,人才工作呈现新亮点
蚌埠高新区坚持“人才优先”的理念,着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在引育人才、优化环境、激发作用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蚌埠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高新区招才引智优惠政策》,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
(六)推进国际合作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蚌埠高新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国际商务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明年和“十三五”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发挥工业强市主战场作用,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基地、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作为中心任务,2020年工业总产值力争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不低于13%,实现期末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0%。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是建设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确保2020年高新区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二是创建特色电子元器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2020年把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做到300亿元;三是建设智能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2020年把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到300亿元以上。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