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吉林高新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7:0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1、创新驱动方面: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有2户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开展了吉林省创新型科技企业推荐和吉林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42户。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项目20项,总投资137.8亿元。其中新建项目有世纪北斗公共位置服务平台、力科科技超硬薄膜产业化等6项;续建项目有万丰汽车工业园、意邦智控江南数据中心、中核辐照中心、航盛电子新能源汽车警报系统和恒辉新材料等14项。目前已有万丰汽车工业园、中核辐照中心、新明能源智能热网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
  2、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吉林高新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单位积极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电力电子产业基地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吉林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被国家火炬计划立项,获得资金支持。2015年度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我区共有12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立项和资金支持。万丰工业园、恒辉新材料、新明能源智能热网项目获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2015年吉林省科学进步奖结果公布,吉福参应用次第法提取人参精油、皂苷、多糖及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为技术发明奖,永大集团YDDMB-40.5户内高压交流真空断路器项目被列为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辰龙生物和天源环保参与申报的项目分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吉林高新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振兴东北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中关村领创空间区域合作示范基地、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园区,被吉林省确定为数据中心建设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两化融合试点园区、日韩服务外包基地。
  3、改革发展和产业布局方面: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指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支柱产业,使高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7.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工业增加值123.1亿元,同比增长7.7%;建筑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4.2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9.6亿元,同比持平。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09亿元,同比增长6.9%;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5.4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7.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完成115亿元。
  4、科技金融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科技服务平台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电力电子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服务平台完成新三板上市后备企业及主板拟上市公司的调研工作,建立了40个企业组成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其中8户企业已经与券商、律师等中介机构接触洽谈。二是组建了由深交所、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申银万国等中介机构组成的新三板上市服务联盟。目前全区已有金赛科技、吉福参等6户企业拟赴新三板挂牌。三是在推动投融资机构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组建了吉林市国新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巨邦高新软件产业有限公司。四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引导资金,积极组织园区企业解读国家政策,园区内20多户孵化企业获得各类专项扶持资金近千万元。
  5、人才工作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招引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二是推荐了16位企业家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各级各类人才推进项目,其中两位博士企业家被评为吉林省创业导师。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培育工作,与吉林大学合作举办了吉林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及知识产权培训班,先后组织了100余位企业家和各类高级人才参加培训。
  6、国际合作方面:全年引进外资达到1.06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4%。积极利用通田轿车生产资质,与德国大众公司洽谈DY经济型轿车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15亿元人民币,年产量36万辆。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松花湖服务外包发展论坛”。开展了“第十届东北亚博览会”和“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商贸洽谈活动,扩大了合作领域。
  (二)有特色的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创业中心的孵化器作用,加强产学研定向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电力电子工业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9万平方米,新增“孵化毕业”企业近50户。现有孵化企业560户,软件企业124户,留学生创办、领办企业80户,自主知识产权产品950种,硕士以上研发人员780人。拥有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1家,占全市的85%左右。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80户。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推动永大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创新型科技企业;大力培育大仝数码等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帮助恒辉新材料等企业与中科院就汽车专用料等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共有12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立项,有7个项目和21个专利获得吉林市科技创新政策奖补项目。开展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申报工作,7个服务平台已经通过省科技厅专家评审。全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达到9户。小糸东光、盟友科技、小糸车灯3户企业通过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组织全区17户信息产业企业申请加入吉林省“互联网+”联盟。开展“吉林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申报工作,认定25户。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8户,完成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5.6%。积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申报工作,高新区正式批准成为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吉林市政府签约中关村领创空间首批合作城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松花湖服务外包发展论坛。
  二是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大仝数码、香港中讯、杭州东忠、微软IT、大连百易、意邦智控、北斗航天、普天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群快速崛起,成为高新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打造以大众DY、一汽吉林、万丰工业园、吉星轮胎、航盛宏宇等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绿洲总部基地、软件外包大厦、企业银行用数据中心、上海智翔东北接发包中心等为主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以北斗航天新能源产品研发、卫星位置服务平台、应急指挥系统为主的北斗卫星产业,以康乃尔保健品、吉尔吉中药深加工、鹿王制药等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职教园区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以中国物流、博宇公路港、建材市场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依托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2015年,吉林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48户,实现产值220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20.8%,同比增速15%。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户数46.5%。拥有企业技术中心2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3个,市级7个。
  三是项目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重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30个,重点跟踪洽谈招商引资项目21个。其中,高新北区绿地高科城、安徽中讯通电子产品东北亚生产基地、浙江先临三维3D打印服务平台等4个项目已正式签约,长吉图综合物流园、博宇公路港、软件外包示范区、鹿王制药GMP改造等4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72项,其中,续建项目45项,新开工项目27项。按行业分,其中工业项目34项,服务业项目12项,房地产项目13项,基础设施项目13项。按投资规模分,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项,5亿元以上项目18项,10亿元以上项目10项。这些项目,有13个列入全市100项重点工程项目、8个项目列入全市30项重大项目中。全年竣工项目共30项,其中,工业项目14项、服务业项目6项、房地产项目6项、基础设施项目4项。这些项目对发展壮大高新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完善北区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四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强化产需衔接、银企对接、领导包保等一系列措施,工业经济整体实现了平稳增长。华微电子、麦吉柯半导体、吉福参生物、东升伟业、航盛宏宇、华润雪花啤酒等重点企业产销两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20%以上。全区民营企业达到2790户,同比增长10%;从业人员达到5.73万人,同比增长9.7%;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487亿元,同比增长31.6%;上缴税金17.1亿元,同比增长12%;民营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5户;民营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8户;民营企业贡献率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
  五是融资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融资方式实现了多渠道、多途径,共融资到位46亿元,基本满足了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以PPP方式,组建了吉林市巨邦高新软件产业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软件外包产业园的建设资金问题。
  二、2016年工作思路
  1、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一体化和推进长吉新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以市场化、企业化为方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招商引智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充分发挥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紧紧把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线,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职业教育、现代服务六大支柱产业。全面“优化提升南区、加快建设北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主要指标安排: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132.8亿元,同比增长7.9%;建筑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80.75亿元,同比增长8.8%。全口径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同比增长10.2%。规模工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工业增加值90亿元,同比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7亿元,同比增长10.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