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科技创新工作
2015年,南京市科技工作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常态下着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扎扎实实做好科技创新及创新型经济发展工作,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市创新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突出企业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多层次培育,努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2015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74家、民营科技企业近万家。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同时,通过成果转化项目等计划的实施,培育壮大了一批快速成长的自主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促进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5年全市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拓展合作领域,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丰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欧洲、"一带一路"国家等重点国别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省市联动推进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2015年有3家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全市累计19家)。全球(南京)研发峰会的品牌得到进一步强化,国际企业研发园建设步伐加快,近百家500强企业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促进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落户南京。全市共建大学科技园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45家,新建校企联盟153个。当年遴选9名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到南京企业任职,全方位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3、争当排头兵,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南京市出台专项意见,把高新区"一区两园"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使之成为南京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2015年南京高新区"一区两园"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76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48亿元,实现增加值(GDP)2232.6亿元。新增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家(累计10家),相应特色产业发展较为迅速,10家基地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544亿元,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4、积极探索试点,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得到继续深化。2015年南京重点改革了市级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面向中小微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5500万元,通过达标即兑现的"跨门槛"模式,有效带动产学研深入合作。新设立基金规模1亿元的科技创业发展基金,以采取直接股权投资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阶段性参股。出台了科技银行、科技保险新三年扶持政策,重点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撑,预计年末科技银行贷款余额超58亿元。继续加大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预计年减免税额可达47亿元。
5、坚持市场引导,众创空间的建设得到良好开局。充分释放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积极推动众创空间建设。2015年以来,南京市已涌现出80余家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有51家已获省级备案),涵盖了创客孵化、投资促进、培训辅导等新型载体类型。雨花众创集聚区等3家园区成为江苏省首批试点众创集聚区。同时,着力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进一步提升孵化能力和功能,全市孵化器取得了较快发展,孵化器总数已达158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50家)。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共建成载体672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279万平方米、加速器114万平方米),共引进科技型企业3752家,集聚"321"人才1626名。
6、服务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得到拓展深化。2015年,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支撑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重点打造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举办了系列培训班。全市专利创造继续保持量质并升,2015年1-10月共授权发明专利6629件、同比增长51.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31件,位居全省第一。进一步加大专利侵权的执法,认真做好全市大型会展的知识产权监管工作,全年查处假冒专利案件380件,专利侵权纠纷立案31件。
二、2016年重点工作打算
2016年南京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将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摆在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改革重点,推动科技工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突出需求导向,面向南京经济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将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全市发展驱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要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03%,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75人/年,集聚10名科技顶尖专家,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家40名。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件以上,新增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路径,着力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努力集成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一批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中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项目,努力培育、形成一批能够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品群及产业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2、以平台载体为支撑,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完善自主示范区核心创新载体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和社会评价,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积极拓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动共建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平台。2016年建设1-2家市级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扩大科技服务业规模,实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480亿元。
3、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创新券、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按照市场规律引导支持创业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工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发挥好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科技创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的作用,体现政策性、公益性,把有限的资源向初创型科技企业倾斜。促进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的快速发展,推进科技企业上市。继续推动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工作,开发科技保险网上申报系统,争取实现科技贷款年末余额超过60亿元、科技保险保费收入突破600万元。落实好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实现当年技术开发项目认定备案数超过4000项,项目总投入超过200亿元。
4、以规范引导为方向,推进众创空间科学有序发展。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科技部《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为导向,加快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创新孵化服务链条,新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实现各区(开发区)全覆盖。不断提升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和发展水平,推动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珠江路创业大街等深化与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试点建设创业资源集中、创业机构集聚、创业服务完善的众创集聚区。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以产业需求为纽带,协调引导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体系,重点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我市的重点产业、企业的结合,继续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院所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内容。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创新机制,高标准建设国际企业研发园,放大"全球(南京)研发峰会"效应,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本市科技园区、企业与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在对外合作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以开发应用为重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创新价值。重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实施20项专利产业化和重大专利技术二次开发项目。完善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制度,激发企事业单位研发人员创造积极性,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的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预警研究。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