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注重改革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通过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创新驱动新常态,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我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沈阳高新区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顺利通过科技部专题调研,进入审批阶段。
一、强化顶层规划设计,系统推进改革创新
紧抓我市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打造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明确创新思路、重点任务、政策需求和改革举措,制定形成了《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并上报国家批准。深入落实国家、省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探索多方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新机制三条改革主线及21项重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高效编制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科学定位创新目标,前瞻部署创新重点,合理设定创新任务,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使规划重点突出、覆盖面广、针对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强,更加符合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创新改革的要求。
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聚焦重大创新需求,强化科技计划支撑引领,部署了139个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其中,用于集中支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等的项目和资金,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总数的41%和70%。不断加大以企业为核心配置创新资源,安排企业承担项目、资金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总数的66%及82%,并持续加大对优势骨干企业的支持强度。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营业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深化工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累计向71个企业派出15批503人次科技专家,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夯实创新工作基础,启动完成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建设工程,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计划、科学事业费、科技奖励等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科学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集成和统筹优化。
三、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IC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每年统筹1亿元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对研发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设立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引导,重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成效凸显,创新成果纷纷涌现。目前,我市共有6个企业承担14项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完成对拓荆公司的增资,首次投资已到位;新松机器人IC生产线自动物料搬运系统、中科仪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拓荆科技12英寸PECVD设备产品在中芯国际、苏州晶方等生产线投入量产。成功召开沈阳IC装备及零部件产业战略峰会,进一步明确IC装备产业发展方向。全市主要IC装备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7%,机器人产业实现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
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科技项目,探索科技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市级联盟3个,4个联盟成为省级联盟试点。目前,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各级联盟数量37个,涉及盟主单位25个,市级联盟吸引了省内外500多个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速了成果转化,推动了重点领域产业链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全年增长超过9%。共有138个项目获省级科技奖励,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其中的5项获省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占该奖项的50%。截至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14%和33%:9个项目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43%。
五、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效能
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细化创建方案,凝炼重点示范内容,高效编制示范区创建方案,探索装备制造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深化改革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创新人才聚集区、高端产业领航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区。把建设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实体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深化中科院、省市三方共建,积极争取和推动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完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组建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首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筹建。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创新载体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新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13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3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专业服务中心21个。
六、精准施策强化保障,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与实施,出台了《沈阳市专利技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专利技术补助资金,提升企业运用专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重新修订印发《沈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和《沈阳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制定了《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期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认定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和全过程监管。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为156个企业659个研发项目出具了鉴定意见书,2014年,全市220个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7.99亿元、减免税额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21%和20%。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建沈阳市众创空间联盟,首批认定24个联盟单位,推进众创空间规范有序发展;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要素制定完善了8个鼓励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切实让小微企业受益。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为全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016年,沈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扣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主题,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以体制机制突破提升竞争力,整合创新资源,汇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着力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上实现新突破。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启动构建新型工业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等创新改革试验任务。二是着力在构建新型计划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明确计划改革方向,完善计划布局体系,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引导创新资源向核心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提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果。三是着力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链整合,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间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四是着力在加快创新环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券、科技服务业制订出台相关办法和实施方案;推进新型孵化器发展,释放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