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积极落实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立足本地民营经济发达、创业氛围浓厚、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创新攻坚、改革攻坚、环境攻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据最近省统计局发布的企业创新情况报告,宁波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达4726家,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占比达6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6982家创新型初创企业、1519家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宁波达新半导体、浙江星博生物科技等年产值过千万、具有"小升规"潜力的创新型初创企业,形成了近百家产值过十亿元的创新型高成长企业群体。"宁波智造"活力初显,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今年以来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现90%以上的快速增长,在超级电容、石墨烯、注塑机、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细分领域,正加快从跟跑向领跑、并跑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紧抓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突出创新创业导向。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宁波市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宁波市科技信贷代偿补偿暂行办法》等政策意见。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涵盖人才培育与引进、创业孵化、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驱动政策框架,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导向更为突出。
二是改革科技投入机制。落实财政经费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相挂钩的政策扶持机制,明确:凡具有产业化目标导向的科技项目一律要求企业牵头承担,鼓励我市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攻关和成果转化。2015年,我市由企业牵头的科技项目达1082项,占我市全部科技计划项目的62%,66%的年度财政科技经费用于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50%研发加计抵扣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据统计,两项优惠政策合计简明税额由2010年的15.87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1.93亿元,年均增长19.1%,有力促进了企业对创新研发的再投入。
三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实施"3315"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完善人才创业、人才流转等"人才新政"25条,打破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阶段"人跟着要素走"或"人跟着资本走"的机制,建立起"技术跟着人走"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大高端创新创业团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市累计培育累计269个创新团队,在"3315计划"人才创办的150余家企业中,有3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紧抓创新攻坚,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一是加快培育创客空间。从政策、资金、平台等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加快构建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为服务模式的新型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培育众创空间。目前,我市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合计已达47家,注册创客5300余人,创业导师数量600余人,拥有专职管理人员370余人,形成了综合性众创空间与专业性创客服务中心互补的发展模式。
二是实施"智团创业"计划。把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作为重点,支持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在我市创办创新型初创企业,加快培育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能引领创新的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6982家,高新技术企业1519家,有45%以上的规上企业开展R&D活动。这些企业贡献了全市90%以上的R&D经费投入、80%以上的授权专利。
三是打造科技金融支撑。加快培育天使投资。截止目前,我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跟进投资100个项目,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近10亿元,实现了11倍的放大效应。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目前已可为创新型初创企业提供6.29亿元的非抵押、非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信用贷款。通过天使引导基金、科技信贷,有力地支持了创新创业,促进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如宁波搜布,经天使投资的培育,已发展成为国内面料撮合交易平台行业冠军。
(三)紧抓环境攻坚,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活跃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发明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黑马大赛",架设人才、技术、资本的桥梁。如,今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及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通过项目筛选、创业辅导、技术推介、资本对接,宣传,共吸引了颇具实力的216家企业和70个创新创业团队报名参赛,不仅活跃了宁波创新创业氛围,也使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如宁波康铭泰克,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总决赛中获全国前三甲;宁波星宏智能,斩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二是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工作,鼓励在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科研仪器设备以非营利方式向创新型初创企业开放共享,提供各类研发创新服务。目前,我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已收录大型仪器设备704台(套),入网服务单位28家,年均服务企业2500家、年均测试样品数达23000余件。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工程,建立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企业定制专利特色数据库、提供专利预警服务,帮助企业监测、跟踪竞争对手,协助企业做好专利申请布局设计更改,构筑企业专利保护网。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形成了多部门联合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案件转交机制、诉调对接机制,并在中国(宁波)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维权援助三者有机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今年以来,我市立案专利案件820起,90%以上案件在一个月内审结,90%以上案件成功调解。
二、体会和认识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宁波既有本地民营经济发达、创业氛围浓厚、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也有创新人才缺乏、高端创新资源不足、人才集聚效应不显的短板。在我市加快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必须聚焦创新、创业,紧抓科技和人才,支持创新、推进创业,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从科技、经济、人才、金融、市场、创业孵化等方面多方着力,宁波的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三、下一步思路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创新发展重大部署,充分挖掘区域发展个性,突出"宁波特色",体现"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一手抓创新创业,将科技工作重心前移,主动适应"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新机遇,把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作为重点,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经营业态创新,积极推进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铺天盖地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优选地,为宁波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有力科技创新支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