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1项,总经费62.3亿元,科技投入20亿元,财政科技经费资助3.92亿元。实施完成(验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新增产值31.356亿元。登记各类科技成果445项,同比增长10.7%。截止11月底,申请专利2208件,同比增长102%,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1.065件,同比增长40%。争取国家项目63项,获得国家2.17亿元科技经费支持。
一、2015年青海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突出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一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结合青海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7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80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5〕144号)等8项改革性文件,为全面推进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二是以改革省级科技计划和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为着力点,建立从"种子"到"苗圃"、"大田"相互衔接、不同阶段预算结构、承担单位结构、经费匹配机制、支持方式和产出指标要求等不同的符合科技成果从产生到产业化发展规律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财政为引导的新机制,真正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的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一是重点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组织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取得诸多重大技术突破。比如,已成功研制挤压出世界第一长度的P91无缝钢管;320MWp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二是重点围绕我省十大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实施"1020"科技支撑工程,在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小麦等五大类农作物高产田创制、枸杞高效栽培及水肥耦合技术应用、牦牛一年一胎繁育以及衣原体病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今年我省依托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将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实现了电商产品可溯源。目前该系统已覆盖17个县区,1651个行政村,17.6万户农牧民,已入驻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近60家,98个品牌,1800款产品。四是搭建集"天然草地合理放牧、优质高产饲草地智能化管理、饲草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高原特色家畜健康养殖、畜产品增值加工营销"于一体的"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实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天然草地保护与精准放牧,构建放牧和可追溯制度,为三江源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省智慧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提供支撑与示范。
(三)设立专项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新动能。一是设立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通过与社会资本深度结合,对省内各高校在读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和毕业7年以内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在青海境内创办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给予重点扶持。二是成功举办首届青海省"交行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00多家企业和团队参加了大赛,有效推动了全民创新创业热潮与创客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投资基金的成长和金融业科技金融的改革。
(四)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和省级高新区建设。截止9月底,青海国家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7%。二是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截止9月底,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9家,增长28.3%,实现工业总产值314.96亿元,同比增长46.7%。三是推动青海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青海国科创业投资基金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在青海完成投资4400万元;筹建了青海省创业发展孵化基金,基金初始规模拟为2000万元。四是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省内空白;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组建了镁产业、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五是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选拔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6人,其中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5年度获国家"三区"人才专项资助2169万元,支持955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六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援青,编制完成了《全国科技援青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科技援青目标任务,已落实科技援青项目15项,经费1305万元。继续推进厅市(州)会商工作,今年与西宁市和玉树州政府建立了市(州)工作会商制度。
二、2016年青海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重点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积极与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沟通与协调,推动《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列入2016年立法计划。二是改革研究机构的体制机制,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面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领域的研发能力,通过成果处置权等改革,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开展科研与服务。
(二)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与实施。进一步落实改革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编制和修订科技计划体系管理办法,完善科技项目申报和验收系统,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留痕化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各类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价、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培育和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项目具体事务管理。
(三)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紧密跟踪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进展,推进省部会商和科技援青的相关工作,特别是结合青海优势领域,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人才计划等在青海落地。
(四)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实施以建设锂电池、镁铝合金、特色生物等创新集群为目标的科技支撑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着力攻克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深入推进"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积极推动"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
(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着力推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型、高新技术、小巨人等企业培育工程,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2016年重点培育50家科技型企业,培育20家科技型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总值过亿元。
(六)持续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全省农业科技园建设迈向新水平,同时完善和丰富食品安全溯源和电商平台。提高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加大对科技咨询、技术市场、孵化器、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
(七)着力推进科技扶贫攻坚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创新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科技精准扶贫"民和模式",并在省级科技计划中安排科技专项2000万元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应用,全力打造科技精准扶贫新模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