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贵州科技工作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技改革、科技平台、科技企业、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和科技人才六项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继续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截止11月底,全省专利申请15482件、同比增长3.1%,专利授权12908件、同比增长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32件、同比增长41%。
主要做法及成效可概括为:四个"狠抓"和四个"明显"。
--狠抓科技管理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制定了落实《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贵州省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改革科技资金的资助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后补助力度。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大学和研发机构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在全国率先采取普惠方式向企业发放"创新券"。2015年共发放3期科技创新券,引导100多家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技术服务,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8032万元,财政资金放大4倍多。技术转化成效明显,技术合同成交1218项,成交金额95.4亿元,成交金额同比增长70%。在贵州科学院、省农科院开展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出台《支持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试行)》,加快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推动科研院所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广科技成果,促进县域科技扶贫、山地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技人员培养的有机结合。
--狠抓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依托贵阳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贵州科学城,共投入约9亿元财政资金。目前,已吸引中科院贵阳地化所、宁波材料所、北京化学所等60余家高端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入驻。 在贵州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2016年4月安装完毕。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落户贵州,培养和聚集了一批创新人才,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省已有院士工作站64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266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50个。全省已建成贵阳博雅众创空间、翰凯斯创客空间等众创空间25家、入驻创客团队251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
--狠抓科技企业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重点围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和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体。今年共培育科技型种子企业、小巨人成长企业、小巨人企业197家、领军及辅导企业11家,并按其开展的创新活动分类补助,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10万、15万、20万、50万的后补助,对创新型领军企业予以最低500万元后补助支持。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比重达76%。
--狠抓科技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明显加强。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了《贵州省技术市场培育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大力推动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发展。通过省风投公司设立各类子基金或进行托管,以及积极与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大"等问题。省风投公司及参股各机构共计为169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17.2亿元,开展科技金融贷款3.62亿元;专利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6300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如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2014-2015年度累计获得银行专利权质押贷款9400万元。积极推进技术市场平台体系建设,搭建了网上技术交易运营平台。1-9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1218项,成交金额95.4亿元,成交金额同比增长70%。
新常态下,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创新不足,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是关键。从贵州现状看,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改革。一是科技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自身改革亟待深化,打铁还要自身硬。二是创新驱动和需求牵引的良性互动机制亟待完善,才能有效地开发和转化新技术。三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亟待改善。
"十三五"期间,贵州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讲话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围绕贵州"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聚焦同步小康、聚焦重大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实现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关键技术率先突破、"双创"平台率先建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2016年着力推进六方面工作:
第一,率先推进体制改革。从科技厅自身改起,加快创新治理方式变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激发创新潜能。坚持聚焦同步小康、聚焦重大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抓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抓好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突破、抓好创新生态环境营造,落实战略规划、政策标准、重大攻关、评价监管、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职责,夯实环境营造等基础工作。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深化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依托"科技云"再造管理流程,改进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方位系统化加强创新服务。
第二,启动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创新源头供给,完善推进研发的方式。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措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各方力量突破关键技术,依靠创新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目前,初步选定高端芯片、工厂化建房、无人机及其应用系统、汽车电气电子系统等项目,通过无偿补助和股权投资方式,五年内每个项目支持1亿元。
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贵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园、贵州科学城、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为载体,集聚人才、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围绕五大新兴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支撑平台,申报天然产物、公共大数据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微纳结构、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大型企业开展内部众创,建设众创网络和众筹网络平台,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推动贵阳、遵义两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四,着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和种子企业。结合工业"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积极在全省推广《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鼓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企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五,突出加强科技扶贫开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贫困山区的山地及气候资源特点,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扎实做好科技扶贫工作。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活动,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乡村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建设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科技示范村。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第六,着力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围绕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瑞士、加拿大等国家科技合作交流。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合作;深入推进部省会商议定事项,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资源聚集共享。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