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2:59
来源:科技部
一、2015年主要工作
(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等创新试点工作,各项先行先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制订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将东湖高新区30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障,保护改革者和创新者;全面清理高新区产业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大类产业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制定实施“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支持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大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股权激励方面,推动10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4家企业提供6336.4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已有70多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方面,新增风险、股权投资类机构233家,总数达529家(资本总量达373亿元);新增1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总数达到75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292家(总数达到615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750亿元。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共向325家企业发放总计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征集80家服务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券受理单位,为领券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等科技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立政务服务局,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区多园”建设方面,认定“一区多园”首批“五区七片”专业园,扩大东湖示范区的辐射效应,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试点政策推广到武汉市各科技园区,并在湖北省建立了近30个“园外园”,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对周边区域输出。“自贸区”创建方面,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方面,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湖北武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二)着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发挥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创业资源丰富优势,东湖示范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深入实施“青桐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正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区域之一。众创空间建设方面,新成立天使翼等33家众创空间,新认定中南民族大学等14家大学生创业特区,新增光谷创业咖啡等14家创新型孵化器和高科医疗器械孵化器等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孵化(加速)面积67万平方米;积极推进众创空间特色化发展,形成“免费创业辅导+天使投资”、“校园创客+天使投资”、“培训+投资”、“开放式平台+天使投资”、互联网开放平台、“线上线下社区+交互设计研发”等七种新型创业服务模式;示范区孵化器(加速器)达到7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5家),孵化(加速)面积达到4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300家。“青桐计划”实施方面,加快推进“青桐三部曲”(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实施,全年举办12场光谷青桐汇活动,两年来累计举行“光谷青桐汇”23期活动,路演项目115项项,其中39项项目共完成融资7.8亿元,观摩人数近2万人次 。“光谷青桐汇”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的一个重要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长沙、青岛等地复制。创业活动举办方面,中国创业服务峰会、双谷双创会暨光谷创业节、“硅谷-光谷”双谷双创节、全球黑客马拉松、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等一系列创业赛事在光谷举办。
(三)着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生物、光电、地质资源环境等8个工研院建设,其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的作用也正在显现。截止目前,工研院已孵化公司110家,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0个,服务企业22705人次,实现服务收入2623万元;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12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29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方面,新成立智慧医疗及健康、创客等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第四届武汉汽车电子发展研讨会”等10余场论坛活动,促进产业链互动,增进行业交流。示范区联盟数量达到48家,其中国家级联盟达到9家。
东湖示范区获批以来,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36%以上增速, 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58万件,占武汉市的50%,预计2016年东湖示范区专利申请量将达到1.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数控、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互联网业务感知和内容识别首个国际标准、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数字PET)、国内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等在东湖示范区诞生或研制成功。
(四)着力聚集高端人才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东湖示范区加快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加速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效能正在加速呈现。2015年,东湖示范区设立11亿元规模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启动“3551”青年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城市合伙人”。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洼地”。
(五)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湖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新芯3D NAND Flash 芯片项目、武汉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三川德青环保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奇宏光电(武汉)凤凰山产业基地等5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光电子信息、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领先战略,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光纤光缆、光器件、激光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二、2016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东湖示范区将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打造“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打造创新光谷。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自由创新区”。提升创新引擎动力,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加速天使投资发展,建设科技金融特区。鼓励和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持续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土壤和生态。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擎,辐射带动长江中游乃至更广泛地区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光联万物”产业生态,打造实力光谷。以推动“互联网+”融合、“光谷智造”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光电技术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将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平台产业,大力推动生物健康、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四大战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加快形成“光联万物”的产业生态体系,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示范引领区。
三是构筑内陆开放先行高地,打造开放光谷。深入推进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的“双谷”合作,以东湖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设国际金融创新实验区,搭建跨境贸易平台,促进国际人才自由流通;积极承办重大国际活动,引进国际机构组织,促进国际要素资源集聚,加快推动高新区产品、技术、资本、标准“走出去”的步伐,提升高新区国际竞争力;优化开放环境,完善国际营商环境,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将东湖高新区打造为中部区域开放新支点。
四是构建全新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光谷。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复合式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水、能源、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连续运行,实现信息流高速融通;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提升市政、交通等城市管理水平,打造高效、便捷、舒适的智慧新城;优化城市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创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
五是大力改善社会民生服务,营造幸福光谷。科学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东拓南进”战略,建设光谷新中心;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推进养老和医疗事业发展,改革机制体制,构建立体网状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公共文明氛围,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会;坚守生态底线,重点推动东湖高新区“两翼一环,廊道交错”的生态格局构建,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行精细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合理引导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动光谷公平、包容发展。
2015年,在科技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集高端人才,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兴产业,东湖示范区改革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2015年预计全区科工贸总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新增企业近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36家。
一、2015年主要工作
(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等创新试点工作,各项先行先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制订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将东湖高新区30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障,保护改革者和创新者;全面清理高新区产业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大类产业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制定实施“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支持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大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股权激励方面,推动10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4家企业提供6336.4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已有70多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方面,新增风险、股权投资类机构233家,总数达529家(资本总量达373亿元);新增1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总数达到75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292家(总数达到615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750亿元。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共向325家企业发放总计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征集80家服务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券受理单位,为领券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等科技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立政务服务局,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区多园”建设方面,认定“一区多园”首批“五区七片”专业园,扩大东湖示范区的辐射效应,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试点政策推广到武汉市各科技园区,并在湖北省建立了近30个“园外园”,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对周边区域输出。“自贸区”创建方面,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方面,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湖北武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二)着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发挥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创业资源丰富优势,东湖示范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深入实施“青桐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正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区域之一。众创空间建设方面,新成立天使翼等33家众创空间,新认定中南民族大学等14家大学生创业特区,新增光谷创业咖啡等14家创新型孵化器和高科医疗器械孵化器等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孵化(加速)面积67万平方米;积极推进众创空间特色化发展,形成“免费创业辅导+天使投资”、“校园创客+天使投资”、“培训+投资”、“开放式平台+天使投资”、互联网开放平台、“线上线下社区+交互设计研发”等七种新型创业服务模式;示范区孵化器(加速器)达到7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5家),孵化(加速)面积达到4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300家。“青桐计划”实施方面,加快推进“青桐三部曲”(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实施,全年举办12场光谷青桐汇活动,两年来累计举行“光谷青桐汇”23期活动,路演项目115项项,其中39项项目共完成融资7.8亿元,观摩人数近2万人次 。“光谷青桐汇”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的一个重要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长沙、青岛等地复制。创业活动举办方面,中国创业服务峰会、双谷双创会暨光谷创业节、“硅谷-光谷”双谷双创节、全球黑客马拉松、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等一系列创业赛事在光谷举办。
(三)着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生物、光电、地质资源环境等8个工研院建设,其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的作用也正在显现。截止目前,工研院已孵化公司110家,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0个,服务企业22705人次,实现服务收入2623万元;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12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29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方面,新成立智慧医疗及健康、创客等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第四届武汉汽车电子发展研讨会”等10余场论坛活动,促进产业链互动,增进行业交流。示范区联盟数量达到48家,其中国家级联盟达到9家。
东湖示范区获批以来,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36%以上增速, 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58万件,占武汉市的50%,预计2016年东湖示范区专利申请量将达到1.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数控、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互联网业务感知和内容识别首个国际标准、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数字PET)、国内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等在东湖示范区诞生或研制成功。
(四)着力聚集高端人才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东湖示范区加快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加速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效能正在加速呈现。2015年,东湖示范区设立11亿元规模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启动“3551”青年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城市合伙人”。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洼地”。
(五)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湖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新芯3D NAND Flash 芯片项目、武汉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三川德青环保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奇宏光电(武汉)凤凰山产业基地等5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光电子信息、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领先战略,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光纤光缆、光器件、激光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二、2016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东湖示范区将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打造“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打造创新光谷。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自由创新区”。提升创新引擎动力,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加速天使投资发展,建设科技金融特区。鼓励和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持续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土壤和生态。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擎,辐射带动长江中游乃至更广泛地区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光联万物”产业生态,打造实力光谷。以推动“互联网+”融合、“光谷智造”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光电技术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将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平台产业,大力推动生物健康、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四大战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加快形成“光联万物”的产业生态体系,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示范引领区。
三是构筑内陆开放先行高地,打造开放光谷。深入推进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的“双谷”合作,以东湖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设国际金融创新实验区,搭建跨境贸易平台,促进国际人才自由流通;积极承办重大国际活动,引进国际机构组织,促进国际要素资源集聚,加快推动高新区产品、技术、资本、标准“走出去”的步伐,提升高新区国际竞争力;优化开放环境,完善国际营商环境,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将东湖高新区打造为中部区域开放新支点。
四是构建全新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光谷。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复合式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水、能源、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连续运行,实现信息流高速融通;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提升市政、交通等城市管理水平,打造高效、便捷、舒适的智慧新城;优化城市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创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
五是大力改善社会民生服务,营造幸福光谷。科学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东拓南进”战略,建设光谷新中心;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推进养老和医疗事业发展,改革机制体制,构建立体网状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公共文明氛围,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会;坚守生态底线,重点推动东湖高新区“两翼一环,廊道交错”的生态格局构建,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行精细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合理引导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动光谷公平、包容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