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抓住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坚持产业需求和目标导向,聚焦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保持了全面均衡的良好发展势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的部署要求,系统梳理农业科技面临形势和要求,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农科教发〔2015〕3号),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具体措施。组织编制"十三五"全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规划立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以及世界农业科技进展和前沿趋向,紧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对于更好地指导全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更有力支撑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改革,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积极参与中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遴选提出2016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议27项,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项目。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推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成为首批7家"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专业机构"试点单位之一。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抓好转基因重大专项管理,在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方面,形成金字塔形的成果储备,完善上中下游研发链条,加快生物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启动2015年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26个项目,针对影响我国主产区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技术研发。继续支持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优化调整"十三五"体系结构,适当扩大覆盖范围,重点增加特色农产品数量。加强农业科研条件能力建设,投入资金4.7亿元,加强30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建设。组织开展6个学科群10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评估。推动中国农科院成为国家首批10个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试点。组织第四期修购专项项目421项,累计资金23.8亿元。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三、完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成立"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开发成果转移服务网络平台,启动首批科技成果入库。印发《201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和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继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投入5亿元在10个省启动农业科研单位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引导科研专家到一线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系统上线试运行,即将实现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人员、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在线互通。
四、凝聚合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以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为抓手,整合优势科教资源、巩固联合协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新格局。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建立了联盟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联盟秘书处管理体系;组织中央、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及涉农高校、企业等共600多家单位签订入盟协议;成立水稻、小麦增产增效等9个联合攻关协作组,启动"南方重金属污染防控"、"东北黑土保护"、"华北节水保粮"等三个协同创新行动;指导推动区域及行业协作网、协作组建设。
五、完善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扩展到陕西、山西、江苏、湖南等4个整省、其他省份的21个整市和487个示范县,全年培育100万人。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务农创业,申报人数1.7万人,其中12262人列入2015年培育对象。健全完善县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格局。联合教育部成立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已成立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
2016年,农业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要求,进一步摸清农业科技需求,加强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强化条件能力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