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安徽省在全国较早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组织实施意见,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省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533名,分布在234个乡(镇)、村和343个农业企业及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与服务“三农”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安徽新农村建设。
1.构建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扎根基层,采取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了科技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机地结合,初步构建起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安徽省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全省1533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5年来,全省涌现出如怀远石榴新技术应用协会、宿州市兴强养禽专业合作社、皖西白鹅养殖原种厂技术中心、舒城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贵池区富硒稻米产业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的先进典型。
2.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科技人员施展真本领,奔向主战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使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唱主角、演大戏,推动了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六安市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61个,实现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创业行动,带动项目投资8067万元,实现利润2700万元;科技特派员在产业节点上创建的41家科技专家大院,涵盖了全市的主导产业和一些特色产业,成为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研发载体。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创办经济实体195家,与农业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189家,有323名特派员获得创业收益,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双赢”。
3、探索出科技服务的多种有效模式
一是建立“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的运行模式,架起企业、协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岳西县科技特派员王彬被派到安庆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岳西县四达有限责任公司后,摸索出高山无公害茭白有机栽培模式并组织基地农户生产。基地产出的有机茭白个头大且均匀,味道鲜美,无农残,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获得证书,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公司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1元进行保护价收购,使得农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建立“中介组织+科技特派员+农户”的运行模式,推动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太和县科技特派员贾成礼围绕“植桑养蚕新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项目,成立了太和县旭升桑蚕专业合作社,与河南省许昌市蚕种厂和邯郸县天宝桑蚕茧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桑蚕养殖效率,增加了蚕农的经济收入。
三是建立“高级专家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通过高位嫁接提升技术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望江县水产养殖产业在科技特派员刘智的积极运作下,以协会为载体、示范基地为依托、养殖大户为骨干,外聘水产养殖专家李启洛和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储张杰为技术顾问,在每年的农闲和生产的关键时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普及推广相关技术,帮助养殖大户攻克各种养殖技术难关,带动了广大养殖户学技术、用技术,共同发展网箱黄鳝养殖,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安徽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