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日期: 2011年08月28日 09:54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加强与相关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国际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和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
  一、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成就
  1、国际合作渠道得以广泛开拓。我院已与世界上81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6个跨国私营公司以及基金会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与50多个国家和17个国际组织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并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
  2、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顺利开展。有13个国外机构在我院设立了驻华办事处,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25个;积极推动“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东道国协议”签署以及基建等方案的调整和磋商工作;成立APEC农业技术合作牵头人办公室,并组织落实相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重大活动;积极推动中-巴联合实验室分别在我院和巴西农科院的建设工作等。
  3、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果显著。“十一五”以来,我院共组织申请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00余项,总经费超过5.167亿元。通过上述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重要动植物种质资源29800余份,为未来我国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战略储备。仅以由我院牵头实施的“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的国际合作项目为例,该项目由比尔•盖茨基金会提供全额资金支持。项目第一期为3年,经费约1800万美元。
  4、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院举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科学家峰会、学术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等100多次。其中包括 “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2007年年会”、“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国际畜牧发展大会”等。同时积极推荐专家到国际组织任职或担任专家,有效提升了我院的国际形象,提高了我院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5、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目前,我院在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疫苗生产、设施园艺、农业机械和沼气等领域已开始走出国门。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老挝、菲律宾等国试种成功;马传贫疫苗已在古巴应用;禽流感疫苗已在越南、埃及等亚非国家推广;援建越南的种子加工机械生产工厂已进入运行阶段;沼气和环境治理技术也已推广到许多发展中国家。
  6、“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成绩斐然。我院积极转变国际合作方式,主动发起“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科学计划,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如:于2005年代表我国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一起发起组织了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国际协作组,并迅速发展成为14个国家28个单位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经过6年的努力,成功地绘制了马铃薯的全基因组序列图,并通过对序列信息的分析获得一些重要的发现。该研究成果于已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上。
  7、国际合作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以来,我院累计向世界各国派出访问学者、留学生和各类短期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请进专家15000多人次,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农业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自2010年起,我院每年派出科研骨干30余名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执行情况
  2001年以来,我院参与执行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共59项,获得专项经费支持超过1亿元,各项目承担单位通过人员交流、信息交换、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和合作研发等方式,在动植物种质资源交换与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通过科技部资助项目,我院共获得科技成果15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1项,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农业技术40余套,累计经济效益达210亿元;培养博士后39名,博士121人,硕士169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发表论文452篇,其中SCI论文91篇。
  三、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既是我国农业科技的排头兵,也是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以我为主、立足全球、选定区域、重点突破”的国际合作战略目标,通过国内外联合研究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组织与实施、科学家峰会等机制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我院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效益和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科研水平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差距逐步缩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我院建设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和国际一流的核心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人才和科研水平国际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