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不可能让我屈服。”在做过10多年的国外CAD软件代理商之后,杨超英不甘心屈从于命运。他最终抓住机会,将“日本新娘”——日本UEL公司CAD/CAM软件-CRUX Ⅲ迎娶回家。
峰回路转。在日本技术落地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
“以前做代理商,提供本地化技术支持,软件的费用大部分被国外软件公司拿走。”而现在,作为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看重的是,公司成立了三维CAD研发中心,引入了法国、日本等国外专家,承担起国产三维CAD/CAM研发重任,“因为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1/3,为国内有关需求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
这起经典的合作案例,印证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的话:“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一大批涉及民生、国家安全、经济合作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关键技术的跨越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维CAD软件的落地生根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山东科技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特色,那就是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并带动企业间制造、研发国际合作等更深入的合作——三维CAD如此,8速自动变速箱如此,深海潜标如此,水下焊接亦如此。
对国人来说,“走出去”“引进来”并不是新鲜话题。
而在山东,我们看到,该省已与独联体国家、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以“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CIIIC)为依托,陆续引入了30多个国际一流创新团队的入驻,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建立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白高科技合作园、俄罗斯自然科学园、中国科学中心等机构……
“没有开放,没有合作,就没有科技创新的今天。”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总结道。
可复制的“蛇吞象”案例:国产打败了进口,五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孙丕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够“吃下”叱咤全球的半导体存储器厂商——德国奇梦达的中国研发中心。
“浪潮不光收购了硬件,更保留了包括十几名外籍专家在内的完整团队,使我们拥有了国际一流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和研发创新平台。”这,更令这位浪潮集团董事长兴奋。
从买产品、买生产线到买资源、买企业,今天终于看到买研发中心,这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进步,更是观念的进步。
“IT硬件产品能力在最高级别的CPU、DRAM(Memory)等核心模块层的技术缺失一直是制约国内IT硬件厂商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通过并购来学习和吸收国际厂商的领先技术及人才团队,构筑在产业核心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是突破这一瓶颈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孙丕恕说。
不断“走出去”,不断“引进来”,不断演绎的“蛇吞象”案例又岂止一例?
“华天软件的对外合作模式可以复制。”杨超英底气十足的认为。
在全球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创造”风生水起的当下,谁能想象昔日还默默无闻的中国软件代理商,能将国际知名的三维CAD消化吸收,并成功实现自主创新?
2010年,华天软件组建了有80余名正式员工的三维CAD/CAM软件研发中心,与国内著名专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组建了以华天软件为研发、推广主体,以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山东大学为技术依托的“三维CAD/CAM创新团队”,并引入了在世界一流CAD公司担任研发经理20余年的法籍博士梅敬成和在日本软件企业工作10年以上经验旅日工程师李俊等人。
现在,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华天软件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INAVATION,装机套数达到5000套以上, 并打入国内汽车、造船等市场,客户数量上百家。
随着合作的深入,经过不断学习和积淀,杨超英认为,国产的二维设计软件已经在水平、实用性上超越进口软件,而“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牵手也需“门当户对”:德国人觉得我们造的比他们都好
想起8年前的一幕,李荀内心有说不出的痛。
那时,在德国慕尼黑航空展上,这位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总经理找到国际知名的GHH公司寻求合作,却被对方一口拒绝。
但现在,广泰公司不仅成为GHH在中国的研发制造伙伴,在国外的展会上,双方合作的产品还会同时打上双方的牌子。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认为,国际合作中合作伙伴也讲究“门当户对”的概念,就是“你的研发能力强,我的制造能力强,双方各取所需,才能达成合作”。
威海市科技局副局长崔继泽则联想到产学研合作的例子:“为什么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时,首先会看对方的实力,很简单,我一个好的成果你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人员,没有制造能力,怎么去转化?”
李荀还清晰地记着:双方在研发上深度合作“抱轮牵引车”项目,第一台样车的面世让严谨的德国人大吃一惊,“他们觉得我们造的比他们都好。”
打铁还需自身硬。
8年“抗战”,东岳集团100%国产化的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让刘体建感叹万分。
在这位东岳集团总裁助理心目中,离子膜的研发成功“长了民族志气”——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对该项技术的垄断,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
分管国际合作的徐茂波总结道:“实际上,没有外力,国内企业也能独立研发出来,但时间上却难以保证,对外合作各取所需,可以缩短时间差。”
“什么叫双赢?在中国广袤的市场下,国内企业的制造、市场开拓能力,外企的研发能力可以达成一种合作。”经历过跌宕,李荀如此总结。
戳破薄薄的“窗户纸”:这一句提醒几百万也买不来啊
在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看来,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制造能力,有些国内企业并不差,“有时候项目离着成功只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对外合作,就是戳破这薄薄的‘窗户纸’。”
2009年,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与德国希斯庄明有限公司合作五种高档超大、超重数控机床。
在技术方面,公司已经“吃透”四台机床的大件图纸、工艺以及部分图纸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但一些问题却难以解决。
“就焊接件来说,焊接顺序和组装顺序是很重要的,正常情况下,我们是‘退着’装,但专家们去从中间到两边装;再者,在设计方面,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设计强度是不够的,但他们就敢这样来设计,反而强度比我们原先的要大,也省不少时间。”该公司重型机床研究所所长车忠伟坦陈。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哪怕外国专家的小小点拨,我们也能融会贯通。”华东数控董事长汤世贤认为,在技术上,其实国内企业能力很强,但是起步晚,没办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借助外力;毕竟,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短时间难以跨越。
青岛一家公司研制的水上设备正处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但关键时刻,“东风”难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专家在饭桌上的一句话,让该项目负责人“豁然开朗”,由此,项目顺利面世。
“这一句提醒,就是几百万也买不来啊。”翟鲁宁感叹道。
“临门一脚”的一句点醒,让企业家们思考的是:与其借助外援,自己的“球员”何时长大?或者说,怎样在外援的带动下成长?
这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阶段,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必须要交学费,必须要“外援”,在磨合中成长。
环顾四周,世界科技加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出现新的形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前所未有,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我国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支持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