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自1986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依靠科技、促进联合、扩大规模、建立实体、完善服务,由"短、平、快"向"高、群、外"发展,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星火项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建立了一批星火密集区和示范乡镇建设,使农业区域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扶持了一批星火示范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大力开展星火培训工作,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提供了大量的先进适用技术,涌现出一批星火带头人,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从1986年至2001年,杭州市全市共实施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449项(其中国家级星火项目107项、省级星火项目216项、市级星火项目230项、县级星火项目896项),累计新增产值156.66亿元,新增利税27.19亿元,创节汇6.97亿美元,共获国家级星火奖7项、省级星火奖80项、市级星火奖153项、各级科技进步奖134项。为突出重点,加强星火计划的集成度,实施了杭州市"五-20"星火工程,创建了国家级萧山50万亩滩涂垦区现代化综合农业星火技术密集和青山、新登二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近20个市级以上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20个具有综合示范意义的省级科技星火示范镇(乡)村,30个年产值超千万、利税过百万的省级星火示范企业,34个年创节汇50万美元以上的星火外向型企业,25个星火全程服务体系(包括6个星火产业开发集团和19个农村全程服务合作协会),培训农业和乡镇企业各类技术、管理人才69.22万人次。
通过实施星火计划,杭州的星火计划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广大农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树立了典范。杭州市科委(科技局)先后被国家科委(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星火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历年被浙江省科委(科技厅)授予"浙江省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并荣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省星火二等奖和省"双学双比"活动先进协调部门等荣誉称号。
一、星火计划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提高项目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求发展
在安排和实施星火计划中,注重由"短、平、快"向高新技术的发展,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
杭州东冠塑料制管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开发,承担了国家、省级星火项目"双壁波纹管的研制与开发",大大延长了波纹管产品的生命周期,始终保持了专业技术的领先和同类产品的性价比领先。从当初的一条生产线一个规格的产品到今天的十余条生产线二十余个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产业规模稳居华东前三的优势。六年来完成的销售、利税增长幅度分别为240倍、387倍,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4.86%,总资产报酬率为12.22%。被科技部命名为"十五"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
如杭州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申报的"蜂源性免疫增强剂产业化"项目采用独特的分离技术,从工蜂胎中提取出免疫活性肽,并采用微波冷冻干燥和冻干粉包埋技术,加工成免疫活性肽制剂,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该项目形成产业化后,将为蜂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一系列的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杭州常青保健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省、市三级星火项目"特种菇新技术产业化开发",通过开展"一步法"高温蘑菇菌装薄层栽培法和草菇反季节栽培法的研究,开发成功了蟹味菇、柳松菇、珍珠菇、茶叶菇、姬松茸等珍稀品种,同时结合保鲜和鲜销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该系列产品已远销全国20个省市。
(二)加强星火示范镇(乡)村和星火密集区创建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星火密集区和星火示范乡镇建设一直是杭州市星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首位,以科技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和综合试验,发挥技术、信息、人才的优势,为杭州市农村依靠科技求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树立了样板。
国家级萧山市50万亩滩涂垦区现代化综合农业星火技术密集区通过星火示范企业和示范小区引导,开发引进了高新技术,有效地推进了垦区农业现代化步伐。省级星火示范企业萧山市水产发展总公司,实施了省级星火计划"千亩池塘鱼鳖混养技术深度开发",形成塘成方、渠成网、河成线、树成行,增强了抗灾能力,为高档水产养殖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环境保障。该星火密集区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9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37项,重点培育了特种水产养殖、低洼滩涂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开发实验、旅游观光农业及农村城镇化等星火示范小区和"钱江啤酒"、"东南网架"等星火示范企业,萧山市70%以上的农产品来自密集区,区内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区内已有1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家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为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随着示范小区、示范企业的建设,整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新登、青山二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星火示范镇为基础,大力实施各级星火科技项目,新登镇把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开辟星火示范基地作为重点,抓好10个科技示范村、10家科技示范企业、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青山镇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了七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立了竹笋、茶叶加工两大农业龙头企业,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建配套设施,改善了投资环境。
临安市东天目乡原是一个7000余人的山区小乡,由于多年来坚持实施"科技兴乡"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工业上形成了以星火企业为龙头,塑化、电缆、太阳能为支柱的产业群体,经济稳步加速发展,成为全市"科技兴乡"的样板,经济总量位居临安市先进行列。
(三)抓示范,上规模,推进成果产业化,创建星火示范企业
创建星火示范企业,目的在于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职工的技术管理素质,推进星火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上规模上台阶,经过几年的实施,崛起大批星火示范企业,涌现出一批省级星火明星企业家,大大地扩大了星火计划的宣传效应,提高了星火计划的声誉,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和样板。
杭州中得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产甲鱼饲料6000余吨,甲鱼养殖200余万只,2001年实现产值6580万元,创利税76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星火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开发了"中得星火农业休闲观光园"和"中得甲鱼生态养殖基地",园区出品的"中得牌野生风味甲鱼"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进一步推进星火产业化进程。
省级星火示范企业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自1989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与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先后成功地开发了半筒半鼓节点网架、网壳、不锈钢装饰网架和V125压型钢等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全面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引进聚氨酯-岩棉复合荚芯板生产线,开发新型建材,并带动周边的带动了网架产业、网架配套板材和安装业的发展,起到了星火扩散作用。
(四)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促进扩散,形成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
在创建星火工程活动中,我们强调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分布和市场情况,结合本地优势,以星火示范乡镇骨干企业、星火示范企业为龙头,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扩散,促进当地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每个县(市)区均已形成1至2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如建德的草莓产业,萧山的花卉、苗木产业,余杭的仿野生中华鳖产业,桐庐的蜂产品产业,临安的山核桃产业,富阳的食用菌产业等。有力地推进了星火计划的实施,推动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临安市通过竹笋高产开发等一系列星火项目的实施,使临安竹业年总产值从85年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8亿多元,其中菜竹面积从1983年的3.3万亩增加到27万亩,产值从80万元增加到3亿多元。仅"优良食用笋早出高产技术推广"星火项目的实施,7年累计增值9.95亿元,有7000多农户菜竹笋年收入超万元,有的超十万元,近万户竹农直接从贫困进入小康,受益农户4万多户。"山核桃综合丰产稳产技术推广"等项目实施,为临安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送去了山核桃丰产技术,累计推广30.32万亩,增产277.12万公斤,增值4286.36万元,使贫穷的昌北山区出现了山核桃年收入超十万元的农户。星火项目的实施使临安的森林覆盖率从64.1%上升到74.9%,成为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市;进一步促进了林业结构调整,使竹笋、山核桃二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面积和质量之最;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5002元,其中通过星火项目培育的竹林、经济林收入占了近40%;还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提高,进一步提高了临安林业生产科技含量,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
星火示范企业杭州西子电梯厂自实施星火计划以来,坚持走科技兴厂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先后开发5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新产品。CXE自动扶梯、TGY液压观光电梯、VVVF客梯等产品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VVVF-2.5米/秒高速客梯还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领导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重视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先后投入教育经费250多元,现有技术人员已占职工比例的15%。与美国奥的斯公司联合成立了西子奥的斯电梯公司后,企业迅速发展,2001年实现产值近9亿元,利税超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星火示范作用。企业已跻身于全国同行前列,成为中国电梯行业的支柱产业。
(五)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外向型经济排头兵
为帮助乡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国际市场的导向作用,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着力培植了一批外向型星火企业,开发了一批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创汇项目及技术含量高、产品档次高、创汇率高的出口产品,提高了企业过四大洋、奔五大洲的能力。如萧山市已初步形成了机电、羽绒及制品、速冻蔬菜、生猪、萝卜干等一批出口创汇主导产品,出口市场从香港走向日本、西欧、俄罗斯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萧山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创汇农业打下了基础。
"十五"第一批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杭州的万向集团公司致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坚持"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的战略方针,已拥有万向节、等速驱动轴、制动器等8大系列产品。万向以汽车零部件和汽车产业为核心,实施"走出去"战略,构筑了较为完备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销售网络,不但直接将产品销向国际售后市场,而且将万向的产品送上了福特、通用国际顶尖主机厂的生产线,使企业提前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格局中。
富阳环宇企业有限公司承担国家级星火项目"智能玩具开发"以来,先后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引进玩具、机电等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开发出系列电子、音乐、陶瓷等智能玩具产品。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市场,新增产值3000万元,新增利税170万元,创汇300万美元。
(六)加强星火培训,依靠科技扶贫。
大力开展星火人才培训,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传播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星火带头人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加强星火培训和人才培养。首先是结合星火科技项目的实施,围绕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配套高产技术、林特花卉技术、乡镇企业管理与技术进步、农村青年、妇女新技术推广、科技管理知识,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企业职工、农民企业家等开展实用技术、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培训,如我们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开展了"高温蘑菇栽种"、"生态甲鱼饲养技术"、"美国皇鸽繁殖饲养技术"等系列专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与团市委、市妇联配合开展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和"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妇联把星火培训与双学双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了"妇女养殖大户示范技术培训"活动,使她们在掌握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走向富裕之路。三是加大星火宣传力度,编撰出版了"杭州星火十年"、"星火纵览--杭州星火十五年"等丛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事实,展示了杭州农村这十年来实施星火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利用各种形式,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上广泛宣传星火计划,各县(市)区也都利用自身优势,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宣传,使星火计划在杭州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淳安县白马乡是杭州市的贫困乡,也是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扶贫点,我们把科技扶贫纳入星火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淳安山区自然条件差、科技文化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制订以培训为先导,结合实际下项目,白马为主、兼顾全县,培育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路线。先后组织专家为白马乡举办粮食、香菇、笋竹、板栗、茶叶、西红花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60多期,近4000人次,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技术推广,并在科技计划、星火项目安排、资金扶持力度上对淳安县给予重点倾斜。在粮食、水产、经特等方面共安排20多项适宜当地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星火项目,下拨科技扶持经费80余万元,帮助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建立星火扶贫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白马乡自实施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食用菌、中药材栽培、名茶机制加工等项目,山区经济连年稳步上升,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经济占有量已进入全县前10位,农民人均年收入由743元提高到近3000元,提前摘掉了贫困乡的帽子。
淳安县山核桃面积11万亩,约占全国25%,但由于山核桃的嫁接技术不过关,浪费了良好的资源,在实施了国家级星火项目"山核桃产业化生产"后,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完善了山地流转承包体制,共投入山核桃产业化建设资金260万元建立了示范林27块2166.8亩。同时全县共创办了8家山核桃加工龙头企业,打出了8个品牌。项目实施三年来,全县通过优产改造新增产值2114万元,出现3个百万元村3个。通过万亩坡地秋玉米高产配套技术开发推广的实施,使全县2万亩山坞垄田玉米亩产量由200多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提高了全县粮食自给能力,解决了部分群众的温饱。科技扶贫成为淳安脱贫致富的好抓手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今后努力方向和下一阶段工作
经十多年的实施,虽然杭州的星火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成绩后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星火的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它们主要集中于项目实施资金(包括上级的引导资金)的落实、科技投入意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展星火,必须要走技术创新之路,走产业化和集约化之路。
(一)转变观念、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速星火农业科技创新
新世纪的杭州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始起步,农业发展正向着质量效益型转轨。在这一转轨期间,要实施科技兴农,实现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速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源泉。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只有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农业认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才能使星火计划得到进一步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意识,首先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领导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对"立足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形成了共识,就会给科技创新工作带来宽松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是激发广大农民对星火科技的热情。只有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了,对实施星火计划的热情提高了,才能产生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才能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明确星火农业主攻方向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即对我们已经定位的特色星火农业产业,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原来的传统产业型提升和发展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
1、以"种子种苗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良种化
一是为尽快提升我市的传统农业,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引进和开发出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加速良种引进推广和更新速度。二是围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抓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良种原种场和市级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全市良种繁育体系。三是在大力推进良种化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多层次高新技术的配套组装,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的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准。
2、以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培育和扶持一大批星火龙头示范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一批具有开拓市场、紧连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星火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业龙头企业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促进杭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星火农业科技的发展
面对农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加入WTO的挑战,农业与农村迫切需要高新技术成果,杭州市提出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在农业上加快发展以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为重点的都市型效益农业,加快形成近郊、中郊、远郊都市型效益农业的新格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园地,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又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散地。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滚动集成科技资源,同时发挥科技的领唱作用,集成各类资源,形成大合唱,主动为都市型效益农业的建设提供服务和科技支撑。形成近郊(绿色农业园艺区)、中郊(高科技、高效益和出口创汇农业区)和远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特色农业区)的良好格局,提高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显示度和成效。
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占地5000亩,总投资超过5亿元,汇集了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先进技术,建成的现代化温室大棚、植物克隆中心、灌溉水处理池等设施,都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科研力量,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引进、研发和推广,促进我市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
4、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深加工是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资源产出率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农业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发了国内首创的蜂皇浆蜂胶胶囊、皇乳营养业、雄蜂蛹干粉胶囊和蜂胶胶囊等终端产品。产品的持续深度开发,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每一次的新产品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产品档次提升过程,也是一次对产品原材料提出更高要求的过程,更是一次促成农业内涵转变的过程。
(三)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发展技术创新源,构建农业科技开发体系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与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作为提升我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切入口。我市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加大农科教合作力度,依托院校的农业学科、人才、信息等方面综合优势,采取"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建立良好的科技协作关系,如联合建立中试基地、联合组建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以项目课题组的形式进行效益农业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等。加强和发展技术创新源,构建农业科技开发体系,现已对我市的科技兴农战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科教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让农业高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做好服务工作,使农科教有机结合起来。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我市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举办农业科技展示洽谈会。通过政府搭台,以展示和提供农业新技术科技成果,现场专家咨询的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完善杭州市、各市县、乡镇农科教组织,如农科教中心或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对于传统的农业推广机构,积极转变机制,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社会化服务机构。
3、创新农业科技示范,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通过科技示范,能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创新。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根据我市实际不拟形成以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1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集成示范模式,提高科技的显示度。二是实施"星火科技示范工程",培育科技示范乡镇、村和科技示范企业,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的形成。三是大力宣传和培养知识型科技示范户。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农业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4、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资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也是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一是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对接。积极与银行沟通,开辟信贷渠道,支持农业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化,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迅速壮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强化公共财政的引导。我市每年用于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近400万元,下一步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星火科技型龙头企业还将投入1200万元的科技扶持资金,并从市农发基金中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贴息资金,用于扶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万向集团、传化集团等一大批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基地,投资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建设农产品市场和营销服务业。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