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6日)
新郑市隶属河南省会郑州,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9镇4乡1区3个办事处,总人口61万,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之地,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近年来,新郑市坚持把实施科技星火计划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强化引导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推动了星火计划的深入实施,从而加快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多元施策,多轮驱动,创新投入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星火计划要取得实效,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与形势相吻合、与市场相衔接的高效投入机制。我们坚持"搞活、放活、激活、用活"的指导思想,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政策激励推动星火计划的实施。
(一)政府引导投。星火计划作为国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战略行动计划,县市级党委政府肩负着重要引导和推动责任。我们坚持全党工作以经济为中心,经济工作以科技为先导,科技工作以星火计划为重点,全党动员,全民行动,发动、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实施星火计划。一方面,靠宣传来引导。利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多次召开全市性的动员会、督阵会,大力宣传实施星火计划的重要性、现实性,底层突破,炒热群众,从而激发全市广大干群支持星火计划、服务星火计划、参与星火计划。另一方面,靠政策来引导。每年市人代会召开前期,市委政府都要对星火计划的实施进行认真研究和安排,并把其与科技三项经费共同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较大幅度递增。如今,仅星火计划一项年专项奖励基金就达80万元。利用政策这一杠杆,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实施星火计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各乡镇也都把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在战略地位,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意见。
(二)企业主体投。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星火计划实施的主体。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企业,充分依靠企业,使其成为实施星火计划的投入主体。一方面,依托现有企业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要求项目的承担单位必须是企业法人,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项目资金的筹措上,企业自筹部分原则上要求占到总投资的30%以上,否则将不予立项;对资金筹措能力强的企业,立项时优先考虑;对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好的企业,采取滚动实施的办法,连续立项支持,从而大大调动了企业实施星火计划的积极性,并加大了企业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建立经营实体来推进。 为创造性地实施星火计划,我们以经营村镇为依托,围绕新郑大枣、莲藕等主导产业,成立新郑枣业、莲藕集团、能人公司等30多个经营性实体,并作为小星火计划实施的主体,形成了以农业经营公司、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星火计划投入主体,并汇集农民积极参与到小星火计划的实施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公司和农民的积极性。
(三)政策激励投。我们先后设立项目达标奖、项目组织奖、重大成果特别奖,对参与实施星火计划项目的科技人员实行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针对一些与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相关的星火项目,按照技术承包合同规定,坚持"走上限",公开重奖。由生产单位从转化科技成果的新增效益中,为科技人员提取一定比例的报酬,从而形成了领导带动、部门联动和全民互动的发展格局。三年来,共引导科技人员1600多人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相继组织实施了188个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去年以来,先后对358名科技人员公开奖励。
二、载体推进,联动发展,创新实施机制
我们以小星火计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选取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实现了农村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
(一)项目引领。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地方性,把项目作为实施小星火计划的基础工程来抓。突出针对性,即根据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技术问题,安排组织实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时效性,即结合市情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应用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科技项目;突出地方性,即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优势,安排和组织实施具有新郑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科技开发项目。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由全市农村基层干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广大科技人员及明星企业参加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科技经济项目对接洽谈会,鼓励全市上下根据项目源有针对性地参与小星火项目建设。同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邀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项目论证评审会,对基层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论证。仅近三年来,全市共立项实施了188个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36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36项。小星火项目覆盖全市14个乡镇,337个行政村和86个规模型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点结合。我们紧密联系发展实际,结合全市重点工作,把小星火项目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一方面,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小星火计划的实施重心下移,围绕农村生产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实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年来安排实施116个星火项目,仅2001年,全市共开发科技新产品24个,实现新增产值6190.3万元,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发展二、三产业的农户1200户。同时,培育了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壮大了大枣、无公害节水莲藕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另一方面,与工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育大育强庆安增塑剂、辛店机制瓦、白象方便面、新郑大枣、无公害节水莲藕等品牌,积极实施"5522"工业技术创新工程(五大新上项目、五大技改项目、开发新产品20个、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新技术运用和新产品开发。去年以来,共开发新产品15种,技术改造项目12项,投放市场11种,依靠新产品开发利用新增产值3500万元,实现利税580万元。
(三)内外联动。我们制订出台《进一步优化软环境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和《新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与北京、武汉、上海、福建等地区广泛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协作,大力引进发达地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推动和深化了小星火计划的实施。2002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亿元,引进新技术36项,一批先进、成熟的技术项目落户新郑,提高了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重点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苜草、波尔山羊等新品种,加快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强化意识,严格管理,创新领导机制
实施星火计划关键在领导,核心在管理,根本在落实。为此,我们坚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务求实效。
(一)以核心抓管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星火计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在决策定位上,变"小计划"为"大战略"。针对传统农业经济区、产业链条短,生产经营粗放,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把实施小星火计划定位为"三增"(即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收入增加)上,围绕"抓住一班人,构建一张网,辐射一大片"总体思路,建立了市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监督、科委领唱、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战略推进机制。在管理运行上,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在由市科技局负责对星火计划的整体运行搞好宏观指导、协调服务、技术论证、审批立项,跟踪检测等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有关部门的联动服务意识,并把经济、科技、财政、金融有关产业发展的力量和资源在星火计划的平台上集成组装,改变过去偏重项目管理的传统做法,使工作重心转向综合服务与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并重,科技创新研究与科技产业化开发并重,形成了星火计划大合唱的格局。
(二)以骨干抓带动。充分发挥骨干和导向作用,以培养星火人才为重点,着力开展三个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推进星火计划实施的人才群体建设。一是培训农村星火带头人。通过农民夜校、党校等阵地,对村干部、农技员及专业大户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去年以来,先后开办10期培训班,受训人数达近8万人,并组织240名村支书、村主任,到陕西师范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和郑州市委党校,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大专学历教育和农村科技知识专业培训。二是培训星火计划引导员。面向单位一把手和科技副乡(镇)长,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两期科级干部县域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2期由160多名市直和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经济科技知识强化培训班,增强了干部科技领导能力和素质。三是培训星火计划实施者。各单位特别是农林水等业务部门坚持把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和科技星火人才培训作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量化指标、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支星火计划实施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内抓培训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新郑创业发展。两年来,共引进各类科技专家168人,为星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
(三)以奖惩促落实。把奖惩激励作为实施星火计划的重要手段,以奖惩促实施,以奖惩促落实。一方面,星火+帽子。强化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和市直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对实施小星火计划负总责,与由市委、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设立专门科管机构,参与星火科技管理的协调、督导、考核。同时,市人大、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检查考核项目实施情况,从而增强和调动了各级领导参与实施星火计划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确保了星火计划的高速高效运行。另一方面,星火+票子。实行国家现职科技人员工资级别与技术职务、职责、贡献挂钩制度,高度集成技术资源优势。要求各单位及其科技人员必须参与实施星火项目,并对其定出相应的技术岗位目标,建立业务实绩档案。凡不承担星火项目或完不成年度开发推广任务的,不得享受相应的技术职务工资待遇,不得晋升技术职务,从而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星火计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 亿元,同比增长11.4 %;财政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16.0%;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同比增长6.9 %。在2001年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的基础上,顺利跨入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之列。二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星火计划实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发展大枣18万亩,无公害节水莲藕6万亩,形成了以新郑大枣、节水莲藕、名优水果、畜禽养殖、精品蔬菜等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郑风牌莲藕、新郑大枣、始祖山牌柴鸡蛋等产品先后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领取了通行证。三是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人才,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市场相适应的农村劳动技术结构。近三年来,每年有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劳动力及95%以上的企业职工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全民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通过技术培训,一些专业老户跳出"农"字圈,当起了"技术员",吃起了"科技饭",成为推动大枣、莲藕等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尽管我们在星火计划实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加入WTO和知识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基础上,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效益为核心,与时俱进推进星火计划实施。一要实施星火增收工程。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经营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二要实施星火联动工程。以大枣、莲藕等主导产业为星火产业带,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传播和服务为一体的星火产业带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要实施星火信息工程。通过集成农村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资源信息,结合信息村村通工程,构筑农业技术、企业信息和"星火计划"管理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将先进成熟的技术、项目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