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实施星火计划 强化科技创新 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 (广西)
日期: 2003年06月02日 00:0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问题。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17年来,广西星火计划紧紧围绕广西经济建设重点和建设农业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解困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了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强化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广西地处亚热带,是沿海、沿江、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土地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0多万人,是个农业省区,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但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广西农业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由农产品数量不足转变为农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益低;二是过度的农业资源消耗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三是农民增收滞后;四是区域差异仍存在,农村贫困面还很大。广西要解决农业发展的新问题,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层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因此,我们实施星火计划的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

在工作思路上,努力促进四个转变:即促进数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促进资源消耗型农业向技术集约型农业转变;促进种植型农业向养、种、加工型农业转变;促进科技单纯为生产服务向为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

在工作布局上,按照区域分类实施。发达地区的桂南、桂东及桂中,主要是围绕现代农业、乡镇企业,以建设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抓大项目,推动发展地区星火科技创新;欠发达的桂西及桂北,主要是围绕石山生态重建、资源优势的农林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引进名优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施星火科技扶贫,推动欠发展地区的星火科技创新。

在工作实施中,体现五个结合。一是星火计划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二是星火计划与创新计划结合;三是星火计划与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结合;四是星火计划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结合;五是星火计划与扶贫开发结合。

在组织和运作形式上,主抓五大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树立系统工程的观念,打破部门与学科的界限,搞好部门的工作联动与协会;二是加强农科教结合,集成配置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先导、示范先行,要素到位、责任明确,资源共享,提高了责任感;三是大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物结合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注意培植科技型农业企业,组织企业开发新产品,创建科技型企业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五是加大科技管理改革力度,实行项目招标制,引入竞争机制,投进科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的实施质量。

在实施效果上,截止2001年底广西共实施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星火计划项目2717顶、总投资123.27亿元,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6项;自治区级星火计划项目797项,总投资91亿元,其中科技三项费9441万元。星火计划的实施,覆盖了全区14个地市、82

个县(市)和80%以上的乡镇;星火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星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社会科技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星火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已成为地、县两级科委的主要工作之一,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象征。

二、实施星火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化、多样化的农产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星火计划的目标追求。组织实施重大星火计划项目,始终坚持一个主题,突出一个核心;抓住一条主线,抓好"三个层次产品创新",坚持"四性"。体现"两全"。一是坚持一个主题:即是创新--创业--发展--创新--转化--结合这个主题。二是突出一个核心:即突出产品创新,创名优产品群。三是抓住一条主线:即以产业链为主线,从种养、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进行相关技术或装备创新。四是抓好三个层次产品创新:即通过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形成名优产品群;加大农业高技术力度,培植农业经济增长点。五是坚持"四性":即项目的选择要体现资源性、广泛性、带动性、效益性。

1、围绕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和重点,组织实施重大星火项目,用高新技术支持大农业

1988年前,粮食生产制约着广西经济的发展,每年需从外地调入粮食20~30亿斤,遇到自然灾害,粮食缺口更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1989年开始,全厅上下以大工程、大协作、大服务的形式,先后组织实施了"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千万亩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千万亩大面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5O万亩低水位农田避涝增产技术"、"50万亩农田优质高效高产技术"、"百万亩水稻晚造赶早造综合技术"、"百万亩玉米增产技术"等一系列粮食增产重大星火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到1998年,7个项目的实施累计增产粮食3O多亿公斤。如荣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星火项目,覆盖了全自治区14个地市、86个县(市、区)、922个乡镇,1132个灌区,大面积大范围推广水稻"薄、浅、湿、洒"和科学灌溉技术,项目实施2年4造累计推广面积2673.3万亩,占广西水稻同期种植面积的68%,节水量达25.31立方米,增产粮食6.72亿公斤,项目总投入945万元.增加效益4.O7亿元,节水总效益7213万元。为广西和华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科学灌溉提供了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2、星火计划的实施,加快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蔗糖、松脂、亚热带水果、畜牧业、经济林等是广西农村的重要产业。广西科技厅以星火计划和创新计划形式,重点实施"科技兴糖"工程,"蔗糖产业化"、"亚热带水果开发"。"科技兴牧133工程"、"广西水牛奶业开发"、"玉林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松脂和工业用材林开发"等重大项目,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展。在实施"吨糖田"50万亩示范项目中,重点推广普及了6项配套栽培技术,1999/2000榨季亩产原料蔗8.101吨,亩产糖1.091吨,农民亩增收276元。在示范项目的拉动下,蔗糖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通过改种和高位换种技术,大多数水果换上了优良品种,培育注册了灵龙、南局红荔、鸡嘴荔、田阳香芒、金坛香蕉等水果名牌10多个。2000年水果产量达360多万吨,人均水果0.4亩,人均产量70公斤,使全区的亚热带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广西水牛奶业开发"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本地黄牛和水牛的品改,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高速,增加了农民收入。"科技兴牧133工程"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在88个县(市、郊区)、1320个乡镇的349万养殖户中推广应用"二改三推"养牛综合技术、"七改四推"养猪综合技术和"五推"养禽综合技术,1991~1993年三年完成科学养牛188.99万头、科学养猪2319.66万头、科学养禽1.99亿多羽,其中出栏牛45.8万头、猪1524.35万头、禽1.5亿多羽,分别占全自治区三年出栏牛、猪、禽总数之和的34.06%、42.24%和38.88%,实现产值86.84亿元。星火计划不仅做大了菜园子,也丰富了菜篮子,更为广西做强、做大畜牧业打下了基础,畜牧业产值农业总产值1/3以上。使广西的畜牧业跨入全国畜牧大省的行列。

  3、星火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广西百色地区行政公署承担并负责规划和建设的"右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星火计划的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科技经费已投入了400万元。其中:自治区级为200万元,国家作为第一批项目实施投入120万元。园区建设规模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园区先后有30多个国内外公司、企业承担或参与共实施了芒果、蔬菜、优质种子种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13个科技项目,同时还10多个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科技人员进入工作,推广了IO0多新品种,普及了3O多项新技术。目前核心区已初步建立了"六园三车间",面积1.6万亩,示范区6.8万亩、辐射区30多万。2001年核心区实现农业产值1.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120元。

4、星火计划的实施,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从1999年开始,星火计划实施"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先后开发了水稻、玉米、甘蔗、龙眼、荔枝、芒果、养猪、养鸡、养虾、香蕉、西瓜、蔬菜等13个专家系统,示范应用点已由5个县市扩大到全区30个县,示范面积达70多万亩。经测算,水稻亩增产15.2%、玉米亩增产23.1%,甘蔗亩增产超过25%。通过星火计划立项建成了年产1000万苗甘蔗、500万苗桉树、500万苗香蕉和506万苗的野生山葡萄工厂化组培苗基地,并开发出一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促长素,为农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三、加大培育星火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强部门合作与集成,促进了乡镇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广西乡镇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素质低和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针对这一情况,广西科技厅从1994年开始,会同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在全区14个地市51个县实施"十百千万星火工程",以扶持科技型示范企业为重点,引导和促进了乡镇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规模集约化方向转轨。1994-2OO0年全区已建成验收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广西优秀科技型企业集团25家、优秀科技型龙头企业141家。优秀科技型企业157家,其中2OOO年通过验收的63家科技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2.78亿元,实现税利3.22亿元,各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这些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公司+基地+农民"的集约化模式、"一厂带多厂"的龙头模式、"龙头企业带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等,建设了国家级玉州区、横县校椅镇和自治级桂平市中沙镇等3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及56家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业园区(小区),促进了乡镇企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和工业小区化方向发展。7年来全区各地向乡镇企业推荐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和专利5000多项,一批科技成果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乡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8.46万人次,提高了乡镇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星火工程的实施,涌现出广西北流精通兽药企业集团、广西黑五类、广西源安堂制药厂等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产供销为科农贸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农业产业化。广西北流精通兽药企业集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主权的"精通特号"、"痢星"、"高效低残留中兽药"等近20个中兽药新产品,广西源安堂制药厂开发"肤阴洁"系列产品、玉林星光印刷公司开发的"PS印刷版"产品在国内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广西黑五类集团公司瞄准市场创名牌,国内注册商标有159个,国外商标29个,2000年实现总值6.73亿元,上交税3400多万元。1999-2000年,全区乡镇企业共100个产品获自治区级"名优产品"称号。有7个产品获"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商标。

四、实施星火科技扶贫,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广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区82个县(市)中就有49个贫困县,1995年广西尚有606万人未解决温饱,占广西人口七分之一。针对扶贫任务重、难度大、山多地少,按照"抓规划、抓重点、抓示范、抓联合、抓根本"的思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实施科技扶贫。配合自治区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任务,在28个特困县组织实施贫"1211工程",安排贫项目336项,总投资达8.16亿元,其中草根土款7.8万元,成功地开发了粮食、茶叶、芒果、竹子、山羊、山葡萄、茶油、绞股蓝等一大批立足当地资源,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化项目,带动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了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林果业,发展养殖业的"恭城农业生态模式"(恭城县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54.3%提高到1998年的74.4%),建立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我区农业生态的发展。百色的芒果、河池的山羊和网箱养鱼、昭平的茶叶等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开发一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扶贫开发新格局。现在,通过这些项目发展起来的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解决岩溶地区农民生存的严重问题,从80年代中开始,特别是1991年,依靠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地质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中国热带植物资源及综合利用研究"、"大化县石灰岩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生物生产效率提高综合开发研究"、"都安三只羊乡石山区综合治理脱贫科技示范国范工程"、"来宾小平阳治旱工程"等20多项石山地区综合开发与治理的软、硬科学研究,开展多种形式和方式对生态保护建设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都安三只羊乡生态重建、环江肯福异地开发、来宾小平阳治旱与节水、大化七百弄生态重建等一批科技示范模式、基地、示范区,加快了广西岩溶地区生态重建步伐,为全国岩溶区生态重建提供了借鉴。特别是1996年,广西科技厅与中国科学院及环江县人民政府合作,建立科技扶贫异地开发示范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对示范区实施管理,加强技术集成,科研与生产开发部门协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示范区占地3700亩,从大石山区搬迁来80多户贫困户,1999年人均收入1810元。搬迁户买起了电视机、摩托车,改善了文化生活,示范区为全自治区贫异地开发的样板。

五、大力抓好星火培训,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取决于农民吸纳、掌握和应用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几年来,我们按"抓基地,建网络,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的要求,组织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共建设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市)星火培训基地(服务工作站)27个,围绕星火计划的实施,围绕农产品开发和农民科技素质提高,以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为重点,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方式开展培训。16年来培训农村星火技术人才725多万人,培养出国家级星火明星企业家2人、星火先进企业家13人,自治区级星火先进企业家18人,国家级青年星火标兵39人、青年星火带头人87人,自治区级青年星火标59人、青年星火带头人312人,培养了一批星火带头人和星火科技骨干,这批带头人和骨干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吨糖田"、"吨粮田"、"万元田"建设,面向广大农村开展科技下乡、巡回咨询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组织农业科技集市、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自2001年起组织虚拟现实展、科技大篷车,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深入9个地市20多个县为十多万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在全区开展种养大王、种养能手竞赛评选活动,激励农民参与创新。

重视技术引进,加强人才培养,锻炼和造就一支新型的农村科技骨干队伍。在实施星火计划项目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和科技合作。1993-1996年先后3次组织200多个企业和单位的360多个项目参加全国星火展,有116个项目获金奖、银奖和优秀项目奖,宣传星火,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日本合作在大化县开展石山区生态系统重建试点,在来宾县旱点等的明显效益都是引进国外智力和资金的结果。还与中科院在环江县进行异地开发科技扶贫示范点建设等,也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科技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区星火计划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所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有了良好开端,主要农产品品质有所改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区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按照国家的"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自治区的"十五"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贯彻"科教兴桂"方针,按照"创新、转化、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创新两个重点,突出关键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通过实施重大星火项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再创星火计划实施的优异成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