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处中国腹地,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多万人,气候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四川素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是中国西部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是工业门类齐全和优势产品最多的工业基地,又是一个人才、科技大省,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下,在省财政、金融、计经等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四川星火计划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农村各级干部群众拥护。截至2001年底,四川省共安排了各级星火项目4000余项,其中省级星火项目1000余项,列入国家级500余项,总投资100余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0余亿元,科技引导资金2.5亿元,累积新增产值500余亿元,增加利税60余亿元,创(节)外汇6亿元。培训农村管理、技术人员800余万人次。在星火项目实施区内,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培育和发展了以希望、龙蟒、通威、沱牌、叙府、光龙、龙都、天池、宏达等为代表的饲料、食品、化工、丝绸、机械电子等支柱企业100多个,同时还培育出一批星火示范企业和星火企业家,为依靠科技促进四川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四川星火计划发展历程
四川省实施"星火计划"以来,经历了由单一星火项目和技术系列开发--技术综合开发--星火科技产业带--农业产业化--星火西进及科技增收等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实施单一星火项目和技术系列开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1986年,按照原国家科委的星火工作宗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目标,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抓好技术、人才、资源、资金和管理的有效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针对四川资源特点,重点抓了十二个技术系列和两个区域的开发。十二个系列有: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畜禽技术和保鲜贮藏、加工技术开发;淡水养殖及贮运、保鲜技术开发;柑桔优质丰产基地建设、设施配套技术及采用商品化技术开发;油菜籽深度加工技术开发;皮革和皮化材料新产品开发;提高蚕丝质量及丝织新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牦牛绒采集和新产品加工技术开发;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开发;村镇房建筑体系化开发等。两个区域是:大巴山区技术开发和攀西地区技术开发。
1986-1988年三年中,全省星火计划共组织了20余所科研单位、大专院校50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了244项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总投资3.25亿元,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创(节)汇2819万美元。其中,大巴山、攀西两个区域技术系列开发成效显著,累计创产值2.3亿元,新增利税4134万元,创(节)汇1448万美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3万余人,帮助2.9万贫困农户实现了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综合开发,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从1989年开始,按照国家科委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的有关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农村工作方针和工作部署,在继续巩固发展单一星火项目实施和技术系列开发的基础上,着手探索区域技术综合试点工作,建立不同生态类型的星火技术密集区,使我省星火计划迈入创新、提高阶段。
我省通过招标方式将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项目下达给县(市、区),乡(镇)政府,依靠政府直辖市各部门,发展县、乡经济。技术综合开发试点示范,紧紧围绕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一低"农业和区域支柱产业,把发展与改革,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丘陵大县和不同经济基础的乡(镇)依靠科技奔小康的发展路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1990年正式启动实施技术综合开发试点工作以来,我省已成功实施了两轮技术综合开发试点工作,目前进入第三轮开发试点工作阶段。全省先后选择了三台县、简阳县、遂宁市中区、射洪、雅安市、仁和区等6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试点示范,与此同时,带动了全省地(市、州),县(市、区)级技术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地县级试点县乡已达480个。技术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实施6年来,试点县乡累积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298项,良种、良法和各种先进配套技术推广面达80%以上:"三高"农业商品生产已初步形成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格局,产值上千万元的蔬菜、水果、花卉、瘦肉型猪、家禽养殖生产基地相继建成,示范园区已达100多个,带动、促进了加工、销售、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了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区域性支柱产业202个,其中产值上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有43个。1995年,6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16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1亿元,财政收入5亿多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元。试点县、乡各项经济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通过区域技术综合开发试点示范,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建设星火科技产业带,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根据国家科委关于深入实施星火计划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依托两市、抓好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的战略部署,面向大市场,依靠大科技、开发大农业,形成大规模,以星火计划为旗帜,通过星火计划和其它相关计划的实施,在交通方便、经济较发达地区连片建成若干产品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有牵动作用,并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两高一优一低"产业商品基地,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加快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作出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1992年发展至今,德阳、乐山、内江三个跨县区的星火科技产业带已发展辐射构成"人"字型领先科技发展经济的战略布局。产业带共覆盖了12个县(市、区)。截至95年底,实现总产值166.8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形成了蓝剑集团、金象集团等产值上亿元的企业28个,产值上5000万元的企业43个。
德阳星火产业带通过抓43个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带动辐射90个相关企业发展培育出食品、机电、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了优质水稻、瘦肉型猪、优质蔬菜等七个三高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产业带内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45%。实现总产值218.6亿元,利税10亿多元。产业带共安排星火项目197个,其中国家级36项,项目总投资31.8亿元。
内江、乐山、星火科技产业带的建设,促进了机电、化工、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和优质粮、棉、瘦肉型猪等十大农业商业基地和骨干项目的发展,实现总产值68亿元,利税11.8亿元。内江产业带共安排科技项目113项,其中国家级13项,总投资2.23亿元,实现新增产值8.9亿元,新增利税1.78亿元。乐山产业带共安排科技项目60项,实现新增产值7000万元,新增利税2700万元。
4、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试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星火计划的实施也相应的不断纵深发展。我省1994年率先在绵阳市游仙区和成都市郫县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试点,试图通过产业化试点示范,探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依靠科学技术走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化试点示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为中心,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具体运作方式以推广农畜新品种、新技术和创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并以探索利益合理分配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为重点进行。
在游仙区、郫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试点的基础上,1995年我省制订了《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此方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我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及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之一。
目前,第一批示范工程启动实施了瘦肉型猪,现代化养鸡、现代化养鸭、珍禽、优质蚕丝、优质蔬菜、优质茶、优质柑桔、优质猕猴桃、天然药材等十一个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九五"末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建立起二十个产业化企业集团,带动20万农户奔小康,每户平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
5、加强东西合作交流,实施星火西进工程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了加强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促进四川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在科技部的统一布置下,四川省实施了星火西进工程,四川省星火计划办公室收集整理了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了《四川省加强实施星火西进方案》,提出了实施星火西进的目标、重点领域、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确定以成都、德阳、绵阳一条线为重点实施区域,选择了德阳市、绵竹市、绵阳市涪城区,成都双流县和乐山彭山县,内江市中区6个县(市、区)作为示范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加强交流与合作。绵竹市列为国家星火西进示范区后派出联络员,驻浙江引进项目、人才,涪城区以长虹为依托,引进了一批沿海配套加工企业,绵竹龙蟒集团重金引进了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发新产品,使主导产品磷酸盐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为彻底解决成都双流机场桔杆露地燃烧污染空气和影响航班正常起降,从山东、江苏等地引进桔杆气化和麦杆还田技术,在吸收、消化后,开发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技术,推广应用后与行政措施配套,基本解决了四川省桔杆焚烧的难题。
四川省在实施星火西进工程中,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政策到位,加之有科技部大力支持和沿海科技部门大力协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共引进资金近5亿元,吸引沿海地区企业到四川办厂32家,引进了50余项先进技术和100余名人才,培育了一批科技水平较高、产品适销对路的产品。2000年6月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在成都召开了"星火西进对口洽谈会",来自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大连等七省市及四川10个市州和部分大专院校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东部省市组织了200多个项目与四川省各市的180余个项目进行了对口洽淡,共有48个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金额达9.5亿元。星火西进极大地促进了东西部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使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七年来,我省在实施星火计划中,加强了星火项目技术、信息、人及员产品的交流,组织星火企业和产品参加了在泰国、埃及、越南等国并及以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组织160O余家企业或项目产品,参加了北京、西安、新疆、广州、杭州等地举办的星火计划成果及新产品、新技术展览会,成交金额近10亿元,宣传和展示了四川星火计划面貌。
二、四川星火计划工作的基本经验
十七年来,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按照"抓骨干、促协作、重质量、增效益"的思路,我省星火培训从单一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到普及培训、技术资格培训、学历教育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采取与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各部门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内容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我们把教材的编写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先后组织60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1000余名科技人员编写了《商品瘦肉猪生产技术》等120余种5OO万字的星火培训教材,组织编写和出版了《科技兴农适用技术丛书》、《农村适用技术汇编》等60余种500万字的教材及技术资料,我省培训教材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十七年中,我省举办了涉及45个产业的各类培训班7.5万期,投入星火培训经费3153万元,培训8500余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55万人次,管理人才26万人次,师资培训2万人次。在全省建立了一批星火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将3000余项科技成果和70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村,为农村留下了一大批掌握1~2门先进科学技术的永久型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是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伟大实践。"我省实施星火计划十七年的历程充分实践了这一点。认真回顾十七年的历程,有三条基本经验值得总结:
1、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大力协作是实施星火计划的保障
星火计划以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深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农村工作重大政策时将星火计划纳入其中。1986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星火计划"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87年2月还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向农村流动的若干政策试行意见》,为实施星火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计经委、省财政和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部门通力合作,在计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星火计划的实施。十七年中,财政安排科技引导资金2.5亿元,银行贷款50余亿元以上,为星火计划提供了有力保障。
2、突出重点、产业化开发是星火计划取得成效的关键
四川是个农业大省,物产丰富,怎样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护资源的同时,突出四川省特色和重点,实行产业化开发,形成规模效益,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实施星火计划的关键所在。我省在实施星火计划之初就按大巴山区、攀西地区两大区域和丝绸、纺织、畜禽、水果、水产等行业突出重点选择星火项目,进行12个系列项目开发,取得了成效。之后,又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突出县域经济开发,选择山区、丘陵、平原等具有代表性的县,以星火密集区的方式,将项目、人才、资金等密集投入,集约化合成,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格局,如射洪县的沱牌集团公司,沐川县的纸业公司,新津县的希望集团等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时,又选择了茶叶、禽类、薯类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上基地,上规模,上效益,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
3、有所创新,不断发展是实施星火计划的动力
回顾我省实施星火计划的五个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有所创新的过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星火计划必须要适应形势,增加内涵,创新发展。在实施星火计划之初,重点是放在先进成熟的"短、平、快"、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上。之后,按国家星火计划的要求,放在了县域经济技术综合开发上,在四川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丘陵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做好区域经济技术开发试点;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96年率先提出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出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生产规模较大,能带动一批农户致富的龙头企业;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又将星火计划重点放在依托自身条件,加强东西部合作,实施星火西进上。总之,实施星火计划十七年来,正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抓住重点,不断创新,有所发展,促进星火计划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四川星火新局面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国家科技部制定《"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和《星火计划八大科技燎原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我省将在认真总结星火计划实施十七年取得的经验,继续高举星火大旗,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突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发展为核心,重点实施"星火六大工程",推进星火计划上新台阶,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贡献。
1、星火增收工程
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到农村创业,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星火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将试点和示范结合起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实施星火项目,带动农民增收。
(1)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按照四川不同生态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基础,能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并能集成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集中展现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起到孵化器及辐射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单位及科技部门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领办或创办科技型农业。积极探索业主负责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及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新的运行机制。在建设好二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带动1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2)做好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
采用"公司+农民"方式建立公司农户联合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采用科技、人才集成,在农业高效种植、养殖,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重点培育1O个具有经营一体化,生产专业化、规模效益化、管理科学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副产品增值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拉长农业产业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实施科技扶贫行动,集中力量做好科技扶贫示范工作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根据国务院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科技部的战略部署加强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倾斜。按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项目实施与培训相结合,在丘陵地区和贫困山区各选择一县作为科技扶贫开发试点。与省扶贫办配合,向贫困地区每年推荐一批技术先进成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和产品,做到项目、资金、人才三结合,并为农村培训一批永久农技人员。
2、星火西进工程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东西对接,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四川实施星火计划的任务之一。星火西进工程应突出重点,把引进东部优势放在具有战略带动性的区域产业和企业上。选择绵竹市、涪城区等地理资源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基础较好,合作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市)与东部开展对口合作,培育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充分引进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的同时,将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观念植入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在实施星火西进的工程中要做的几件事情:
(l)发挥资源人才优势,突出支柱产业,吸引东部地区500家具有扩张能力的优势企业到四川创业,做到东西互补
要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金、人才市场和信息市场,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这也是改善我省投资环境,促使东部技术、人才、资金资源流入西部的关键。
(2)重点引进50项对培育和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性较强的主导产品,有战略意义的先进适用技术
强化宏观整体推进技术经济的系统功能,引进一项技术,给予重点扶持,加强转化,带动一条产业链条,带活一片地区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大力培育30个龙头企业
根据我省"十五"星火产业带、试点县和区域支柱产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我省资源及产业优势,着重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扩张能力强、产业关联企业众多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东西部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形成开拓大集团、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4)进一步培养出30名优秀的精通现代化市场经济的新型企业家,并培养东西部互补人才和企业家,形成能产生现代企业家的社会环境。
3、星火产业带建设工程
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通过将技术、人才、资金、管理集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程。以成都、德阳、绵阳以及眉山、乐山两条线为星火产业带,通过科技规划、试点示范、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传播和服务为一体的星火产业带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在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建设中,以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在项目、人才、服务等方面密集投入,规范化管理,形成规模效益。
4、农村信息网建设工程
该工程包括组织管理与协调、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硬件平台及其网络建设,技术支持和使用培训等内容构成,促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将农村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星火计划管理三大信息服务体系。结合国家"863"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建设和四川省实施的农村光纤到户工程建设,运用网络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编制一批农村实用技术软件,将先进成熟的技术和项目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5、星火企业创新工程
通过提高星火龙头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入手,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强,在农村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星火企业,做好政府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扶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通过培育一批"公司+农户"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在中药材、食品、畜禽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四川优势领域形成技术支柱型产业,便星火计划辐射区内农民的收入高于全省20%以上。
6、农村人才培训工程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必要保证。将农村各类人才的培育纳入系统,规范性和多层次的轨道上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乡镇长的培训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采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等多渠道,加强培训工作,采用录音录像、编写教材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村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干部。认真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精神,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培训为农村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掌握市场信息、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和永久型农村人才,为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农村和科教兴省打下基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