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加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综合竞争能力(广东)
日期:2003年12月16日 11:02      来源:科技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03年4月15日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政府和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组成的,以推动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机构和制度网络。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省开展了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和推进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
        一、广东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
        1998年5月22日,我省召开第八次党代会,颁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998〕16号文),同时制定了31个配套文件,吹响了广东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文),为我省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打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推动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稳步发展,不断深入,呈现起步较早、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政策配套、成效显著五个特点。先后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试点省。
        ㈠推进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按照《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粤府〔1999〕51号)精神,省属69个研究所按技术开发类(39个)、咨询服务类(18个)、公益类(9个)进行分类改革。目前,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机构已向企业化转制,其中18个科研机构进入企业集团。在改革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转制科研机构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领取法人执照、过渡期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险等问题。仅留的9个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公益类型科研机构,按照我省制定和颁发的《广东省公益类型科研机构深化改革实施意见》、《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公益类型科研机构的考核和管理试行办法》和《广东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实行研究主体和产业实体并存发展,逐步分离,加快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20个设在省直科研机构的公证性技术机构进行了重新核定,不列入科学研究部门,国家财政继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经过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绝大多数科研机构进行了重新定位,主动与市场相结合。省属科研机构争取政府课题经费和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2002年省属科研机构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共3.1亿元,是改革前1998年的6.9倍,技工贸收入15亿元,比1998年的7.14亿元增加一倍多。目前各类研究所不存在找饭吃的问题,而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问题。
        全省有大专院校62所,省地两级研究所266个,以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至2002年底止,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共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4家。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密集的优势,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50个左右科技团队。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大学和研究院所调整了学科和科研方向,积极与企业、生产单位联合,包括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办研发中心、联合办基地、联合科技开发,不但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增强了自身的研发实力,成为我省科技开发的生力军。
        ㈡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省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已基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体现在:一是近七成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全省1453家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的有979家,占67.4%。至2002年,我省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累计达181家。省重点发展的50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组建工作顺利进行,研究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这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所依托的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构成了我省新型创新体系的核心。全省173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85%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32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二是七成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我省22.2万科技人员中有78.4%进入了企业。三是七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2002年,全省科技投入289亿元,企业投入占71.4%。四是近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2002年,我省生产3860个高新技术产品,其中企业自主开发的占64.5%。专利申请量34339件,授权量22760件,其中企业申报近50%。
        ㈢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近几年,我省注重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已设立技术贸易机构625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02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68.45亿,风险投资机构130多家,资金总额120亿元,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动了技术交易的繁荣发展。目前全省已建立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组织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已发展成为我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省科技信息网(金科网)是五大网络之一,已覆盖了全省21个地级市和130个县区以及60多个省直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网。2002年广东省与广州市决定联合投资3亿元,启动建设华南技术交易中心。该中心占地90亩,将建成集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联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广州和"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基地和南方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集散地。
        ㈣推进科技从小循环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科技行政部门从主要管理科技项目,转变到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加强对涉及到大科技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实行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统一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做好全省科技进步工作。近两年,我们联合多个省直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了全省科技引进工作会议、全省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全省山区科技工作现场会、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等,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与广州、韶关、清远、东莞等市和环保、海洋、卫生、计划生育、林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动,组织和实施了电子政务、软件、环保等一批部省、省市联动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开展"科教兴市"和"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区"的活动,对全省21个地级市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进行考核。以市场机制为主适当集中各类科技资源,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精心组织科技攻关。从科技成果的评价范围、方法、指标、程序、监督管理等5个主要方面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进行改革。抓了一批科技示范试点和产业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产业化。建立了珠海、南海、顺德3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和4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市,积极推进示范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科技管理从小循环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的科技进步工作。
        广东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省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的创新平台较弱。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实现从改革旧体系向建立新体系的转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要从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的转变。
        二、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今后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在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有破有立,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营造科技创新和大发展的环境三个重要环节,以体制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我省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㈠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企业是产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是GDP最重要的贡献力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可分为大中型和中小型两大类,我们的目标是: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重点行业和产业比较集中的镇都建立专业镇创新中心,服务于中小企业。我省已依托企业建立181家工程中心,"十五"期间,我们将依托大中型企业再建100家工程中心,为服务于中小企业,再建50家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2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2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㈡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
        以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研究和开发创新体系。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再建设20个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50个左右的科技团队,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根据广东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为实现省级创新战略目标,整合组建10个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和高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如生物医药研究院、IC设计中心、软件开发测评中心、制造业研究中心、数字信息研究中心等,形成1到2个国内权威的技术标准及测试基地。目前已经建起和正在筹建的技术创新平台主要有:
        ⒈广东软件中心。由省政府投资1亿元,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建设软件研究开发、软件质量测试评测认证、软件应用运行服务等七大业务的软件研发平台。
       ⒉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该中心由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政府共建。中心主要开展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芯片设计开发,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会聚了一支高水平的IC设计人才队伍,计划总投资1.5亿元,第一期已投入4400万元。
        ⒊生物医药研究院。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研究院以生命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核心高技术研发为主要导向,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研究的重点:南方城市人口高发重大疾病。并与国内外健康与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构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健康与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第一期投资3亿元,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⒋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我省制造业占产业比例相当大,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平台,将为我省制造业上新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为传统产业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和PDM(产品数据管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等提供技术支撑。广东省科技厅将会同深圳、东莞、佛山实施此项计划。
        ㈢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大力推广科技成果。
        高标准建设华南技术交易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网。华南技术交易中心包括技术交易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厦、科技成果孵化器、技术培训服务中心、华南技术交易网等。中心整合技术市场信息资源,为技术交易搭建平台,形成技术市场的一条龙服务。建立覆盖全省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网、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包括专业和综合孵化器)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交易市场网、科技评估中心网、科技信息中心网、技术产权交易网、专利事务所网等,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㈣建立规范、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为全社会创新活动构建平台;建立科学评价科研绩效,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全省建立100家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各类创新机构开展各具特色的,富有创新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良好运行机制。促进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机构管理、各学科之间、国内外科技合作。
        三、广东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措施
        ㈠营造政策环境,制订有利于广东省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
        省属科研机构改革五年过渡期的政策今年年底到期,我们将提出延长科研机构改革过渡期的有关政策,争取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制订《关于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新型高层次研究机构的意见》,明确其管理体制模式,构建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制订《加速广东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㈡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新型的研究开发机构。
        ⒈与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一流科技机构。如已与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广州市各投资1亿元建设华南植物园,准备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生物医药研究院。
       ⒉继续支持、扶持大企业建立开发机构。1991年以来依托大中企业建立181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包括在重点大中企业建立50家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今后将扶持、推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建立研究院、所。
        ⒊支持民间建立研究机构,颁布《关于〈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审查批准成立冠省名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研究机构共6家。包括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华南科技教育研究所、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广东省视觉眼科学研究所等。今后还要支持建立一批民间研发机构。
       ⒋支持建立产学研机构。我省先后建立了丽珠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广州美晨公司等一批产学研科技研发基地和"863"产业化基地,今后此项工作还要加强。
        ㈢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一中心"、"二网络"、"三基地":
       "一中心"即广东科学中心。紧紧围绕"科学"两字,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定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规划建设面积600亩,总投资25亿元,主体建筑投资10亿元。用3年左右时间,将其建设成为集科技成果展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为一体的高品味科技场所,成为广州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二网络"即技术交易网和科技信息网。根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建设华南技术交易中心。以广东金科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社会的科技信息网。
        "三基地"即研究开发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研究开发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重点学科等,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标本、网络建设、科学仪器建设;产业孵化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以及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设广州南沙大学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加强协作,努力盘活科技资源存量。推进科研基础设施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和网络服务工作。产业化基地重点建设和发展21个地级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㈣抓好高技术人才的引进、留住和培养,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人才保证。
         坚持把引进、培养、留住和用好科技人才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多方面为促进广东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营造有利的软硬环境。做好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规划。争取颁布《广东省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规划》。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引进和培养500名高层次技术专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基地,留住1000个科技骨干。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我省集中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科技基地。每年计划培训15000名科技骨干。
       ㈤加强科技投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002年,全省科技投入289亿,其中研究开发经费155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今年三项经费在去年的经费总额上,又增加5000万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4.2亿元支持14个市建民营科技园,我们力争在近几年三项经费占GDP比例达到1.5%,同时积极探讨大量民营资本用于高新技术的措施,鼓励大中企业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