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西部科技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科教要先行的重要指示,我部高度重视对西部地区科技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政策规划工作,各位部领导先后多次赴西部省区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地方对加强西部科技工作的需求意见,研究提出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长期奋斗与高起点、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科技能力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相衔接,推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国务院西部办的统一协调和有关部门、地方的支持配合下,去年我部加快了有关西部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工作,8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年底基本完成了"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的研究编制。《意见》和"规划"主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重大任务的实施,重点提出了"十五"西部开发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0年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按照"打基础、作准备"的思路,通过加强各科技计划的关联和集成,据不完全统计,各主要科技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共安排了43个项目、106课题、431个专题,支持经费2.78亿元(其中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经费5300万元),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的工作有:
(一)研究编制"西部大开发"科技规划
1、"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在分析西部科技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西部开发中发展和壮大科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本着突出重点和局部突破的原则,在提出西部开发科技总体任务的同时,结合西部不同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生态修复与重建、特色产业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东西合作等方面的区域重点任务。为配合规划的制定,还专门安排了"区域科技发展"、"东西部科技合作途径与对策"和"西部科技能力建设"等专题研究,以提供相应政策支撑。
2、西部开发区域科技规划编制进展顺利。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安排西部各省、区(市)承担开展了15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如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四川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甘肃贺兰山东麓生态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等科技发展规划,三峡库区、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发展规划,以及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等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各地十分注重加强与地方"十五"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突出结合西部主要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特色产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不断创新的需求;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基础数据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共开展了53个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基础依据;注重加强东西部合作,通过与东部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对子"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使西部地区的规划能力和队伍建设都有了较明显进步。目前,这批规划已陆续进入最后总成和修改完善阶段,近期将提出相应规划文件、对策建议和案例报告。
(二)重点开展若干科技示范工程
去年,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的实施,共安排了六大科技示范工程和三大科技行动。主要进展包括:
1、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黄河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和"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工程"等攻关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的实施,对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承载力状况,开展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模式研究,分析提出了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科学方案建议。在已建成的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基础上,选择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贵州等省区新建了6个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沙化土地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用水确定与水资源保障技术、水利化土地节水植被与恢复技术、沙化地区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2、生态环境保护及沙(草)产业科技示范取得明显成效。重点以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规律、农田留茬少耕防风固沙技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与防治研究,沙地节水型经济林复合种植技术、水源涵养林与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工作为主,对西部干旱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西部发展中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西部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在2.3万亩面积上开展了示范工作,初步实现地表周年生物覆盖、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在内蒙固阳县、宁夏黄羊滩等地区,发展黄芪、葡萄、苜蓿等的种植、加工和营销,以特色种植业为主开发沙产业,实现固沙治沙、旅游与特色植物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针对不同的生态条件、年降雨量和光热条件,以现有种质资源为基础,评价和组装特殊适生植物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重点利用植物非试管高效无性快繁技术体系,在宁夏、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区初步建立了规模化的植物种苗无性快繁基地,2000年繁殖优质种苗1亿多株;立足沙地、沙化地、退化草场特殊的自然条件开展特色科技产业示范,在内蒙、宁夏、四川、西藏等地建立若干示范点。继续实施了"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等项目。
3、特色资源开发科技示范取得积极进展。按照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有关计划和"星火西进"科技行动,重点加强了具有西部资源特色的生态农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开展了三峡库区天然香桂资源综合开发、新疆棉籽分离蛋白质提取加工、广西松脂深加工及产品、西藏藏红花繁育加工等产业化开发与示范,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宁夏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四川两个GLP中心和藏药研究中心的建设速度,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开展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品研制等研究项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加强了各种先进适用的可再生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结合当地可再生资源特点,重点在西藏阿里地区推广应用户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建立产业化基地,逐步提高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用电率,减少无电人口。
4、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了西部信息化进程。一是以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西部地区设立的新疆、陕西(杨凌)、宁夏、四川和云南等示范区为基础,启动实施了"电脑农业"示范工程,初步建立了面向可耕地种植业、果林业、畜牧业和面向市场、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系统30个,在30个县市、600个乡镇推广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600万亩,开展技术培训6000人次,初步建立西部地区电脑农业示范推广体系。
二是重点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加强以CAD/CIMS等共性高技术的推广,推动实现CAD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从甩图板向三维建模、整机设计、系统设计和虚拟设计发展,从CAD向CAE、CAM、CAPP、PDM和ERP发展,促进了西部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以重庆和西安为试点的"全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网络"西南、西北站点建设,动态集成了区域内科技资源,初步形成包括网络化制造信息系统、网络化资源系统、虚拟供应链及网络化供应系统等分系统和网络化的技术支持中心和服务中心。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应用,正在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服务系统,首先在西北省区选点开展应用卫星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开发、整理和收集,通过数据分析查清西部地区生态现状、环境现状,补充和完善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建立西部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及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在西部地区有选择地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和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开展了西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以重庆为重点开展西部地区电子商务试点与示范。
三是加强西部全国生产力信息网等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以863计划"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基础,重点加强了贵州、重庆、四川、西安、兰州等省市的全国生产力信息网(Ppnet)区域服务中心的网络应用开发与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型数据库,开展了万家中小企业上网工程等,为初步建立西部全国生产力信息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安排支持了一批西部有关省区科技系统的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水平,并以西部基础较好地区的信息平台为依托,筹建西部科技需求数据库。
(三)加快推进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通过实施西部火炬科技行动,实施了西部高新区推进工程。重点选择了西安、杨凌、成都、重庆、绵阳等5个西部示范高新区为重点,以办好创业服务中心(网络)、大学科技园等为基础,大力加强了东西部高新区之间的合作,加快西部高新区的体制和机制转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区。把陕西关中、四川成德绵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区域技术创新试点,推进带内创业服务设施、信息和中介服务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1-2个带内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在重庆、成都和兰州等"科技兴贸"西部重点城市,利用国家赋予园区的有关政策以及园区自身条件和机制优势,加快了出口创业园的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园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力开发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
(四)大力推动东西部科技合作
东西部技术对接示范工作有了良好开局。在云南、四川、新疆、内蒙等六省区已选择符合条件的7个重点市县,确定为东西部技术对接示范工作试点市县,组织他们与京津沪三地200多家科技机构初步建立了定向对接关系,支持和指导示范点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去年在京沪地区举办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对接洽谈活动,签订了技术对接意向合同115项,成交额3.8亿元。
同时,加大了对西部省区生产力促进国家级示范中心的支持力度,组织东部承担重点服务业务建设的示范中心到西部中心传授业务建设经验;西部国家级示范中心由现在的5家发展了到近20家,分别吸收陕西、四川省参加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重点省行动"。据初步统计,2000年底西部省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由原来的70多家发展到100余家,从业人员增加到了2000人左右;中心服务企业总数增加到1.5万家,中心人均服务收入达到3万元。
(五)组织实施西部科技人才培训和科普工程
去年,我部积极配合由中组部牵头、人事部等七部委共同制定《"十五"期间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东部省市支持西部地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的工作,初步提出了今后五年西部科技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和重点,并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设想和实施方案。
组织实施西部科技人才培训工程,先后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共举办面向地方科技厅长,以及地市级、县级科技主管干部三个层次5期培训研讨班,受训总人数412人,培训满意率达91.8%。同时,进一步加强了面向农村基层的星火科技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对10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重点支持与规范管理,基本完成对西部地区农村特色经济带头人100万人次、乡镇企业家1万人次、生态建设科技带头人近100万人次、基层科技干部1万人次的培训工作。此外,还开展了科技青年志愿者西部行动;重视科技兴贸人才培训,加快了西部地区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外语好的现代化科技管理和科技外事人才的培训。
深入开展西部科普工程,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群众的科技素养。选择在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对近万名各级干部进行了科技知识培训;安排了10部科教电影和电视片、10余种科普图书的翻译发行和出版工作;启动了建立西部科普示范县工作,重点结合50项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六)积极加强西部科技能力建设。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方面加强了对西部实验室的倾斜支持,西部地区现有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平均61万元的资助强度,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排28个实验室主任基金285万元,对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还召开了"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对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初步提出了"十五"期间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如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西部高寒高原铁路运输提速建设和运行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西部地区网络通讯若干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等。
此外,2000年结合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规划和优化布局设想,在西部地区新批组建了仪表功能材料、特种矿物材料两个国家工程中心,共安排组建经费1000万元;并优化支持有机硅、贵金属两个国家工程中心,安排支持经费400万元。
二、"十五"西部开发科技工作思路和2001年主要工作
"十五"期间,西部开发科技工作将全面贯彻"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政策环境的营造和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主要目标
1、在西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西安、成都、杨凌和绵阳科技城,优化、重组或新建研究开发基地、工程化基地和孵化器40-50个,使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得到较明显改观;
2、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关键技术,初步形成立西部生态建设和资源转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促进生态修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相统一;
3、初步形成以"两带一市两城"为核心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4、编辑出版系列科技培训教材和优秀科普作品,三年完成对西部地区5000-8000人次科技管理领导干部的科技培训;
5、初步建立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东西部合作良性机制,促进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
(二)主要内容
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结合体制创新和院所转制改革,重组或建立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有色金属新材料、超细型中国美利奴羊培育等一批研究开发基地;建立西部干旱地区节水、生态种苗快繁、太阳能综合利用等一批工程化基地;加快杨凌农科城、绵阳科技城等一批孵化器的建设。
2、实施生态综合治理科技工程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三峡库区、西南山地等地区,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模式、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地震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农业污染治理技术与模式等生态综合治理共性技术的开发与示范;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建立一批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3、开展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科技示范 大力开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作物、畜禽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加强西部油气、盐湖、稀土等特色矿产资源的勘探、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天然中草药、藏药、民族药等西部特色优势药用资源的增值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逐步建立如沙棘开发利用、枸杞新品种、优质油菜种子、蔗糖资源深度加工等一批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示范基地。
4、推进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推进以陕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重庆市,以及绵阳科技城、杨凌农科城为建设重点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两带一市两城"为核心、带动辐射整个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格局,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有选择地发展西部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及其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及基地建设,促进科技兴贸。
5、开展人才培训、科普和调研 重点开展西部地区科技管理领导干部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院士和知名学者"西部巡讲团"活动,编辑出版系列科技培训教材和优秀科普作品及出版物,进一步发挥现有星火、科技兴贸等人才培训渠道。组织专家深入西部调查研究,开展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6、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 通过项目带动,引导东西部地区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天然药用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互惠互利的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建立企业孵化器如开展中关村内蒙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等。继续开展"东西部技术对接示范"。
(四)2001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西部开发科技工作将根据"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计划,重点抓好年度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计划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
1、编制和实施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计划 按照"十五"期间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设计布局,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计划是指导和协调西部科技发展的专项科技计划,是各计划倾斜支持西部科技发展的集成体现。具体编制工作将在各计划落实有关项目、课题安排的基础上,预计于5月底完成汇总编制工作。
2、组织落实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重大项目" 根据"十五"西部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进度安排,在地方组织申报和提出项目(课题)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立项程序,组织专家论证(部分项目拟采取公开招标)并签定合同,预计4月份基本完成立项工作并开始实施。今年"西部开发科技重大项目"拟安排经费约9000万元(其中西藏、新疆各1000万元)。
3、审定和发布西部开发科技规划 按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和各项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于4月初前组织专家论证和审议工作,经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上半年完成编制工作并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学技术部 2001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