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农业产业化与西部大开发
日期: 2001年06月06日 00:0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编者按 美国康涅狄克州州立大学教授杨秀生日前著文就"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化与西部大开发"谈了一些看法,本文摘登其中有关"西部大开发"部分内容,供参考。

一、西部开发应以农业产业化为长远目标

关于西部大开发,最近钱学森先生指出,发展农业是西部开发的基础。钱老认为,西部有过前两次大的建设,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和西部的农业基础结合起来。西部开发虽然是全面的,综合的,但仍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西部的落后状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目前政府强调西部开发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人才引进为重点。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建设是还帐,矿产资源开发意在利用西部的优势,人才引进则是针对西部现在的劣势。西部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基础产业,否则基础设施的利用、人才的保持、尤其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很难提高,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不是矿业,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也即生命科学产业。西部的矿产开发有资源方面的优势,但不宜地方上小打小闹,且产品运输成本高,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报低。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矿产业的运作一般是在投资者、生产者和产品用户之间进行。无论是资本、生产和使用,都与当地居民关系不大。除了可以提供有限的低层次就业外,主要是利用当地的资源和能源优势,而地方政府和民众一般来说并不是资源的所有者,由此矿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就能带动地区的发展。相对而言,当地人民所拥有的和所必需的农业,及与其相联系的商业发展,才与地方的联系比较密切。西部要发展,一定要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培育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市场经济。

二、关于西部资源的误区

西部资源的优势是什么?就各地提供的资料看,第一是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等;第二是生态和生物资源,中国的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很多地方有不少非常珍贵的动植物品种;还有就是以西安、成都、西藏"一江两河"、敦煌、西双版纳等地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在这些优势资源中,生态和生物资源是应该加强保护或不宜短期集中开发的。不可忽视的是,西部的资源劣势也非常明显。自然资源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匮乏,人文资源方面则表现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与外界、尤其是与海外的联系少,技术和人才储备量不足,信息不畅等等。由此看来,西部在总体上并不存在太多的资源优势。

靠开发矿产资源并不能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山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曾经提供过全国百分之四十的煤炭和其它形式的能源。过去是计划经济,能源的开采与地方关系不大。现在体制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又面临比较效益的挑战。从经济发展看,山西是全国相对落后的地区。开滦和大同都是中国的煤都,现在都面临着艰难的产业转型问题。大庆是中国著名的石油产地,现在在很多方面也都面临着与山西类似的困难。在国际上,中东石油国家可谓世界能源的主要输出地区,但并没有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地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不是靠矿产资源开发起家的。

大规模集开发矿产资源,有可能进一步破坏西部业以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西部开发中的水资源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相对于中国其它地区,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长江以北地区只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水资源,北方农田可用水只有南方的八分之一,受旱灾威胁很大。另一方面,整个北方却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农田,生产中国百分之四十的粮食,其中水利用率很低的小麦产量甚至超过了全国总量的一半。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在追求增产的同时,严重地忽略了水资源的承受力,连续不断地用地下水抗旱,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普遍长期下降。北京市过去三十五年里,水位就下降了近六十米。山西连续两年大旱,地下水位在过去的一年内就普遍下降了五到十米。令人无可奈何的是,旱区在运用几十万辆机动车辆解决居民饮水的同时,每天又投入近几千万劳动力在田间抗旱。用珍贵的地下水来换取当年的粮食和加剧日后的水荒。中国有百分之七十的收成靠灌溉,美国只有百分之十五。

有国内专家提出开发西部要"量水而行",实在是中肯得很。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学技术部 200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