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西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环境保护,将发展与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上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和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的山地水土流失、喀斯特地貌的土地缺乏、工业化时代的生化污染都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因素。在即将到来的西部大开发中,完全可以超越传统模式,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将开发与治理同步完成。实际上西部地区的水利、生物、矿物资源十分丰富,但传统的开发模式显然难以越过生态环境破坏的这一关。这样,以高技术为手段,将保护与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就十分必要。
(二)针对不同环境的贫困成因,制定不同的开发方略。西部各个地区形成贫困的成因并不完全一致。西北地区总体来看生态性贫困更明显,传统资源相对贫乏。水利建设在历史上的西北开发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水利建设,注重植树造林,防止土壤沙化,保护水资源就十分重要。西南地区的贫困原因复杂,也存在一些生态性贫困,但更多的是开发方式与资源的错位而带来的结构性贫困。这样,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在西南地区显得更为急迫。目前主要是要将清代中叶以来形成的旱地陡坡垦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结构加以调整,强制性退耕还林。
(三)注重地理位置与环境变化问题。虽然我们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地理位置与气候问题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减弱,但是在仍需考虑环境成本、区位成本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对生态环境差、地理位置十分闭塞的地区的投入要十分谨慎,一方面我们仍要注重西部地区的水利、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充分重视民族问题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汉代以来,在西部开发中与匈奴、回纥、吐蕃、南诏、大理、西夏等民族和民族政权的关系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而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便成为西部开发当务之急。
(五)制定西部开发推进的特殊政策。历史上许多朝代都给西部地区以指令性政策优惠。如元代在西北屯田,“无力者给以牛具、农器”,明代屯田西北也实行“永不起科”的政策。清代鼓励湖广等省移民入川垦殖,先是3至5年才起科,对于山地则6至10年才起科,有些地方甚至“永免升科”,官府还发给牛种、口粮等。当前西部地区开发中关键是建立国家指令性东、西部补给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大农业投入条件下减免一些农业税收、理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差等。
(六)发展教育以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历史上西部的一些地区的文化教育曾较发达,汉代的陕西、四川,唐代的陕西,宋代的四川的杰出人士众多。唐代陕西、甘肃所出的进士居全国前10位,宋代四川进士众多,故宋代四川哲学、文学、史学十分发达。这些时期也正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只是从元明清以来,西部地区文化教育地位一落千丈,人才匮乏,人口素质低下,制约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应制定铁(强制性)与金(高回报)的人才西进政策,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学技术部 2001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