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宁夏沙荒地治理及优质蚕茧研究与开发基地”贯彻国家“东桑西移”的产业政策,在利用沙荒地发展蚕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该基地由宁夏蚕业工作站自2001年开始承担建设,实际到位金额95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项拨款400万元。
一、基地建设的主要行动与特点
1.加强领导,为基地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基地所在的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攻关领导小组,并采取了多部门联合攻关,由科研、业务领导、技术推广单位协作推进的机制。在基地建设中,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推行粮桑区域化,进一步完善了桑田承包责任制;采取承包到村或个人的办法,进行小蚕专业化、商品化的经营管理。同时,以科技讲座、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层层培训。
2.加强研究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宁夏等高寒易旱地区旱地桑园的建设方法和技术,开展了桑树品种比较、沙荒地育苗、节水灌溉、桑园间作等桑树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针对简易活动蚕台架养蚕技术和塑料大棚养蚕技术等不同模式的省力化养蚕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并开展了开沟栽桑、起垄覆膜、集雨保墒等节水种植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应用的办法,大大缩短了科研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使生产过程较长的蚕茧生产达到了近期见效的目的。
3.加强产品一条龙建设,进行深度加工。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桑、蚕品种良种化,新技术应用率达80%,优良蚕具推广率达90%。并且采取了产品优质优价,效益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挂钩等奖励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能促进农民自觉加强桑园管理,蚕的饲养和簇中管理。出售优质蚕茧,还可促使乡、村领导抓好蚕茧生产建设,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方面在沙荒地区,已经有了十分良好的开端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各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在乡镇组建了蚕桑技术服务站,并配备了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解决群众蚕桑生产中所需的蚕用物资,对蚕桑生产进行组织和安排。基地组织各种培训班、编写蚕桑生产技术材料和明白纸发至每个蚕农家里,坚持“谁种桑养蚕、谁参加培训”的原则,争取每户有一个明白人。同时,还在全区建立了蚕桑网络系统,开展远程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缩小了落后地区的“数字鸿沟”。
二、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若干关键技术难点突破。基地开展了播种、扦插、嫁接等育苗技术的研究,解决了沙荒地大面积播种育苗问题、桑树硬枝生根问题,使亩产桑苗达到5万株。取得沙荒地一步成园技术的突破,使桑园的建立时间比常规桑园减少2年以上,建园成本减少80%以上。播种当年桑叶产量达500公斤,第二年可达1000公斤以上,并能条桑收获。4年来,基地通过组建一支包括9名国内蚕桑专家、2名硕士生、以及32名中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已经选出适应沙荒地区的高产优质桑品种4个、蚕品种3个,取得了12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1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2.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手段,带动了宁夏沙荒地干旱地区农民就业、增收。基地举办了9期中长期农民技术培训班,6期烘茧技术培训班和以村为单位的短期培训班60多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20人,乡村干部160人,农民6200人次。示范区内每户至少有一人学习了蚕桑技术。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使养蚕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以上,成本降低50%以上。2002年,蚕农人均增加纯收益1360元。自基地建设以来,仅桑园种植和桑蚕养殖就吸纳近2.7万个农村劳动力,将来,簇具厂、蚕药厂、缫丝厂等配套设施及加工企业还能为城镇下岗职工开辟另一个再就业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3.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是基地的最大特点。基地通过种桑养蚕,有机地将蚕桑产业发展与沙荒地治理、节水技术、土壤施肥、病虫害生态防治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基地内,桑树覆盖率达到65%,已建成的桑园有风不起沙,蒸发量减少,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近地大气湿度有所上升,土壤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质增加,保水保肥能力有所增强,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