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种苗快繁技术开发基地是由兰州长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的,一个生态种苗技术研发和推广、人才聚集和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该基地实际投入经费总额973.7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00万元。
一、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1.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种苗技术攻关。结合西北地区生态特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基地开展了分子水平的生态种苗快繁技术研究、扁桃砧木离体快繁苗木和葡萄离体微繁多代遗传稳定性研究,以及传统流沙治理研究等等。
2.针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开展生态经济林产业开发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筛选若干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木品种,进行了梯田生态果园产业建设模式和沙滩地枣园产业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大力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扁桃产业化开发模式、“种苗公司+农户+果汁公司”的澳洲青苹产业化开发模式。
3.建立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良性运作机制。在基地运行初期,由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全部的科研经费、生产资金和人员。基地建成后,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成果研发及转化,吸纳相关企业入驻基地,逐步提高基地的产业化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基地与长城电工股份公司相互借力、助力,共同发展。
二、基地建设的成效和效益
1.形成了生态种苗技术的扩散源。基地已经建成生态种苗快繁实验室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拥有156份种质资源和93份基因资源。聚集了甘肃省植物组培快繁及生态领域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支拥有5名博士、35名硕士的生态种苗组培快繁技术及产业化骨干队伍。几年来,基地共发表论文30多篇,编撰出版论著2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扩大就业。基地在生态种苗研发及生产环节引入了工业技术及管理方法,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目前已建成辐射西北五省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的种苗种子繁育基地3580亩、示范基地11852亩,形成了年产3500万元的生产能力,累计实现产值6314万元。同时,基地还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民工200余名,为4家国企合作伙伴提供了1100余人次的短期工作,并带动近万户农民参与生产经营,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3.初步建立了种苗推广营销体系。基地在西北及华北等省区建立了销售网络,并配备了大量技术人员,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售前及售后服务等,逐渐形成了由销售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共同组成的种苗推广营销体系。同时,基地与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不但扩大了影响,还保障了种苗营销体系的顺利运行。
4.为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重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基地为西北干旱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漠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提供了箭胡毛杨、新品种葡萄、扁桃砧木、红砂等大量的耐旱、耐碱优质生态种苗,并且用山黧豆代替传统的麦草扎阻沙方格,在农作物功能转换、防沙固沙等生态治理工作方面创出了一个新方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