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攻坚,洱海可以游泳了”
过去的几年,上海交大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孔海南把时间都贡献给了远在云南的高原湖泊——洱海。经过五年实践和三年攻坚,曾经水华遍布的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今天当地的老百姓已可以下湖游泳了。
■ 洱海治理纳入“水专项”
2000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孔海南回到国内,此时,太湖、滇池等多个湖泊因富营养化问题正处于“一片告急声”中。
1996年时孔海南去过一次洱海,当时湖泊透明度很好,水底长满了水生植物。8年后,他又去了一次,“水下森林”不见了,水体透明度约1.2米,孔海南知道,接下来很快发生的便是水质变化。果然,两年后,洱海的透明度最差时只有十几厘米,水质一度下降到IV类,有时湖水散发臭味,老百姓常年没法下水游泳。
此时的洱海,处于湖泊富营养化初期阶段,如再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变成如同滇池一样严重富营养化。此时,国家出台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6年正式立项。洱海治理被纳入了“水专项”之中。
■ 切断污染源:大蒜和牛粪
在调研洱海水体污染源时,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两个显著污染特征。一个是大蒜,一个是牛粪。
因为种植大蒜过滥使用的化肥造成了当地湖泊严重地有机物污染。另一个,洱海附近流行散养奶牛,但散养时污染量比圈养大得多。据孔海南计算,一头奶牛排放出的污染量,相当于24个人的污染量。
为此,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并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对于大蒜种植,首先是控制施肥总量,进行区域分区“缺什么肥补什么肥”,优化化肥使用量。此外,通过政府补贴回收牛粪,建立牛粪转运站,牛粪渐渐成为当地烤烟厂的化肥,“原来牛粪没人管,后来说能卖钱了,老百姓为了抢个牛粪甚至会吵架。”据他统计,治理前牛粪有80%是流到江湖里去的,治理后,能够收集80%的牛粪。
■ 几年污染要几十年治理
孔海南主要进行治理的,是流入洱海的名为罗时江的一条江,治理前罗时江水质为劣V类水平,是洱海的重要外来污染源之一。对此,孔海南进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建立有截污功能的生态堤岸、配以生态河床、湿地进化体系。2006年,罗时江进入洱海的水质主要指标总氮和总磷的年均值为2.08mg和0.12mg,到2011年降到1.12mg和0.06mg。
控制罗时江后,洱海水质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孔海南说,项目2008年正式启动,到2010年后开始见效,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洱海水质从原先的V类甚至劣V类水,上升到III类和IV类。他拿出一张照片,照片里当地老百姓正在湖里游泳。“现在老百姓可以下去游泳、洗澡了”。
孔海南说,虽然三年攻坚明显“治愈”了罗时江,但另外两条入湖的河流依然排放量大,他估计治理好整个洱海,需要20年时间。“污染一个湖泊只需要几年,治理它却需要几十年。”
■“生态管理比水质管理更重要”
新京报:现在国家的水治理资金有限,却有那么多的湖泊河流需要治理,那你觉得首先应该治理哪些水体?
孔海南:从经济成本上来说,我觉得应该适当优先治理处于污染初期的河流湖泊,但我不是说那些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就放弃了,但同样的钱,如果是情况严重的湖泊就只能治几个,但其他轻度的可以治几千个。治理一个太湖一个五年计划就800多亿了。
但总的来说,湖泊污染就需要几年时间,治理的时间和成本却大得多。日本的霞浦湖,污染用了15年,恢复期用了60年。洱海污染只花了4年时间,恢复估计没有20年是下不来的。
■ 污水入河再处理成本大增
新京报:你为什么采用从源头治理的方式来治理洱海?
孔海南:污水如果进入河里了,要单独收集起来再处理,与污水进入之前处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在污水进入河水之后再处理,成本会大增,因为那个时候,你可能采用的不只是生态方式了,还得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
而且污水进入水体后,污染区域增加了,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是要大大提高的。
■ 应采取全流域方式治污
新京报:洱海的治理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吗?
孔海南:洱海是湖泊富营养化初期,太湖是重度富营养化,洱海经验不能直接应用在太湖上,倒过头来也不行。有的湖泊十年换一次水,有的是三年,生态系统不一样,而且即使是同样的技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不一定都能适用。所以现在国家也推出了“一湖一策”的方针。但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水质,治理时都应该采取全流域的方式治理,比如湖泊是III类水,那全流域就采取III类水标准管理,I类水采取I类水的全流域管理,这叫做绿色流域。
另外,现在环保部门测水质,测总氮、总磷等指标,这些其实是一个表象,内涵则是生态系统,同样指标的湖水,生态系统稳定不稳定,是否拥有自净能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应该监测和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管理比水质管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