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教授于丹:用水草为湖泊疗伤
日期:
2014年06月29日 15:48
来源:人民网
常说这句话的人,是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对梁子湖来说他是个妙手仁心的好医生。
他带领研究团队驻守梁子湖23年,进行定位观测、水生植被重建、湖泊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研究。经过艰苦研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优势物种筛选——生物学规律破译——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梁子湖水生态修复模式。 他们亲手种下的水草,在梁子湖底繁衍成超过20万亩的丛林,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员誉为“水下原始森林”。
于丹团队的研究与实践,让梁子湖生态一次次劫后重生,生机盎然。
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35岁时,于丹博士毕业后决然扎根梁子湖,并非一时冲动。
1980至1981年,于丹参加黄河上游渔业资源考察,进行黄河源头及扎陵湖、鄂陵湖、龙羊峡水库本底水生生物学调查。调查中,他发现同一流域不同河流和湖泊里的水草都不一样。他把不同的水草采起来,向带队老师询问这些水草的生物学特点,得到的答复常是“以后再说”。于丹非常困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 于丹查阅大量信息后解决了疑问,同时下定决心向这个空白领域进军。
从1982年起,于丹自己采集,研究中国水生植物区系地理和群落动态。他对北温带湖泊水生植被演替进行了连续10年观测,对东北山区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6年观测,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1992年,于丹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来到武汉大学,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
“当时水生植物研究在中国没有专门基地。我想寻找一个清水湖泊创立野外观察站,进行水生植物的长期跟踪调查。”从太湖一路向西,于丹跑遍长江中下游100多个湖泊,最后选择了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水生生物群落类型齐全,水生植被保持完好,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中典型的草型湖泊梁子湖。
于丹带着几个学生,将野外观察站建在在湖中的梁子岛。起初,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于丹只能带着学生寄宿于岛上渔民的平房里,靠几台电脑和桌子维持工作。岛上老鼠和蛇很多。在吃饭和工作的时候蛇和老鼠从屋顶掉到面前是家常便饭。于丹对这样的记忆总是轻描淡写。为了节约资金投入科研,于丹带领学生们省吃俭用。外出考察都是租每晚5元的“大通铺”挤着睡。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于丹所在的生态学学科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此后,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站内建起近400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池,实验楼里配套了各种精密仪器。
实验池里种着于丹团队从梁子湖和全国各地采集的种苗。这些水草进过培育筛选,他们还要将水草种到湖里。为了保证挖起来的水草能够成功移植实验室,每株水草都要有完整的根部,所以他们每次都要潜到水底,把水草连根捞起。
种草比采草更难,需要完全潜到水底,用手刨坑。每种一棵草都要潜到水底30多秒,有时要潜水几次才能种好一棵水草。年过半百的于丹和学生们一样,不断地潜入水底又不断冒出水面换气。
23年来,于丹团队积累了大量湖泊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观测资料,建立一整套水生植物实验生态系统,使过去野外描述性工作转向以人工受控实验研究为主,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我们要把湖泊当成有生命的朋友。
常说这句话的人,是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对梁子湖来说他是个妙手仁心的好医生。
他带领研究团队驻守梁子湖23年,进行定位观测、水生植被重建、湖泊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研究。经过艰苦研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优势物种筛选——生物学规律破译——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梁子湖水生态修复模式。 他们亲手种下的水草,在梁子湖底繁衍成超过20万亩的丛林,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员誉为“水下原始森林”。
于丹团队的研究与实践,让梁子湖生态一次次劫后重生,生机盎然。
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35岁时,于丹博士毕业后决然扎根梁子湖,并非一时冲动。
1980至1981年,于丹参加黄河上游渔业资源考察,进行黄河源头及扎陵湖、鄂陵湖、龙羊峡水库本底水生生物学调查。调查中,他发现同一流域不同河流和湖泊里的水草都不一样。他把不同的水草采起来,向带队老师询问这些水草的生物学特点,得到的答复常是“以后再说”。于丹非常困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 于丹查阅大量信息后解决了疑问,同时下定决心向这个空白领域进军。
从1982年起,于丹自己采集,研究中国水生植物区系地理和群落动态。他对北温带湖泊水生植被演替进行了连续10年观测,对东北山区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6年观测,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1992年,于丹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来到武汉大学,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
“当时水生植物研究在中国没有专门基地。我想寻找一个清水湖泊创立野外观察站,进行水生植物的长期跟踪调查。”从太湖一路向西,于丹跑遍长江中下游100多个湖泊,最后选择了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水生生物群落类型齐全,水生植被保持完好,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中典型的草型湖泊梁子湖。
于丹带着几个学生,将野外观察站建在在湖中的梁子岛。起初,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于丹只能带着学生寄宿于岛上渔民的平房里,靠几台电脑和桌子维持工作。岛上老鼠和蛇很多。在吃饭和工作的时候蛇和老鼠从屋顶掉到面前是家常便饭。于丹对这样的记忆总是轻描淡写。为了节约资金投入科研,于丹带领学生们省吃俭用。外出考察都是租每晚5元的“大通铺”挤着睡。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于丹所在的生态学学科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此后,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站内建起近400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池,实验楼里配套了各种精密仪器。
实验池里种着于丹团队从梁子湖和全国各地采集的种苗。这些水草进过培育筛选,他们还要将水草种到湖里。为了保证挖起来的水草能够成功移植实验室,每株水草都要有完整的根部,所以他们每次都要潜到水底,把水草连根捞起。
种草比采草更难,需要完全潜到水底,用手刨坑。每种一棵草都要潜到水底30多秒,有时要潜水几次才能种好一棵水草。年过半百的于丹和学生们一样,不断地潜入水底又不断冒出水面换气。
23年来,于丹团队积累了大量湖泊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观测资料,建立一整套水生植物实验生态系统,使过去野外描述性工作转向以人工受控实验研究为主,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