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现代“菜园子”张青:70万名中国科技特派员迎来春天
日期: 2014年05月20日 15:30       来源:中新网
【字号:

  因与《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好汉之一的“菜园子”张青同名同姓,新入选中国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张青笑说,她注定了一生都要与“菜”打交道。
  43岁的张青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一名科技特派员,从2006年起进驻海城市三星生态有限公司。过去8年,她利用15万平方米的育苗工厂,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9个,该地被科技部评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基地”。
  “我们培养出一些番茄、豆角的新品种平均增产30%,具有独立抗病性,种子销售额一年就有7000万元(人民币)。”张青介绍说,玻璃温室每年可育六茬种苗,研发人员利用瓜类的双断根嫁接技术,将作物的成活率提高了10%。
  据统计,这些科技成果已在7个省市、共60万亩土地上种植,为20万户农民带来巨大收入。当地农民范世科告诉记者,改种新品种茄子已有3年,年收入实现翻番,他打算年内再扣一个温室大棚,“张老师说种啥就种啥”。
  “我一直都坚定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农业科技新产品,一点一滴改变农村和农民生活。”出生于农村的张青说,依托于中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想法变为现实,“在贫穷的村子里,我已经看到百姓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据科技部农村司副处长肖立春介绍,从2002年开始,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工作者作为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并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有70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已辐射带动逾6000万农民科技致富,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创业获利400多亿元。
  如今,尝到甜头的张青还有一个国际梦。她曾在一家荷兰农业公司工作7年,发现目前中国高端蔬菜播种面积的八成都来自于进口种子,“外企把育种新思维和新材料带入了中国,但作为中国育种者,只要他们拿进来,我们就敢超越”。
  “未来中国的蔬菜种苗走出国门是一定的”,张青透露国内生产种苗的成本仅为国外的十分之一,只是目前受制于加工技术,尚未达到国际高端标准。
  肖立春表示,与让种苗“走出去”相结合,科技部也在推行国际科技特派员的平台。事实上,科技特派员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已得到中非、东南亚等地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盖茨基金会等机构的认可,中方已与埃塞尔比亚就此签署合作协议。
  “我也愿意做国际科技特派员的后台,提供培训支持。”张青说,长期风吹日晒、容貌受损,是身为爱美女士的遗憾,但只要站在绿油油的田间,她便感受到科技农业的“春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