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与时俱进谱新篇--写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17周年之际
日期: 2002年04月12日 00:0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美国《国际日报》日前载文介绍青岛开发区时说:青岛开发区几乎具备了人们所向往的所有自然因素:碧海、青山、蓝天、绿树以及清新的空气。开发区工委、管委没有被此陶醉,他们深深地知道,这一切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来自于历届工委、管委带领建设者们不懈的努力创造。中国已经“入世”,开发区迫在眉睫的是在打造一流基础设施投资硬环境的同时,集中精力营造公平、规范、符合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的投资软环境,以此来提高竞争力。为此,开发区工委、管委提出了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决策,把环境工程作为新区发展的生命工程抓紧抓好。环境工程重在环境创新,开发区连续6次出刀砍收费项目,使面向内外资工业企业的收费仅保留九项,每年减轻企业负担3500余万元。同时,一刀砍掉446项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幅度达61.5%。良好的环境还要靠制度创新来营造,为此,开发区出台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效能告诫制等一系列制度。机关效能中心成立后,对全区的重点项目的服务实行了跟踪监督,去年以来全面查处了基层和投资商的投诉,确保了项目始终处于优良的服务环境之中。如今的开发区,亲商、护商、为商已成风气。在完善“一站式”等系列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程“保姆式”服务的举措,就是从介绍投资项目、政策到帮助客商分析项目、寻找合作伙伴、合作、拿到工商执照,再延伸到开工建设、投产后的运营过程服务,受到内外商的欢迎。环境生金,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引得投资者纷至沓来。建区以来,已吸引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0多个省市的客商来该区投资。全区累计批准三资项目1281个,总投资48.77亿美元,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18个,投资过亿美元的三资企业达到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家在该区兴办了17个项目,累计兴办内联项目3000余家,协议金额超过100亿元。开发区已经成为人们交口赞誉的聚金之地。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