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人杰地灵。43所大学,42位院士,168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不可谓不多,人才基础不可谓不实,足以让西部各省,甚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羡慕。然而,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四川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2000年,当四川吹响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候,人们才发现,真正能支撑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等四川六大支柱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被称作跨越式发展“一号工程”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人才拥有量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5%。摆在川人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四川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一号工程”最缺的也是人才。
“人才问题”已成为关乎四川跨越发展成败的关键。
作为科技大省、人才大省的四川,真的缺乏高级人才吗?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计算机学科带头人李涛。李涛教授说,四川绝对不缺乏高级人才,但川内高科技企业确实很难在川招到合适的高科技人才,原因何在?他分析到,目前留在川内的高科技人员,还停在关起门来作学问的阶段。人才质量不高、结构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市场意识差等问题已非常突出。人才更新换代缓慢,知识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再就是,近年来四川的高科技人才流失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比如 I T经济是年轻人的经济,但是川内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普遍从业去向都是北京、广东、上海甚至国外。目前,电子科大的毕业生,仅在美国硅谷的就有300多人,在深圳工作的则达3000多人,同时每年还有数十名教师流失。这种严重的“失血”,对四川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四川省人事厅厅长蒋继先坦言:人才流失归根到底还是观念不够解放,栓心留人的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说得多做得少,用人单位重投资,轻人才,热衷于跑项目,跑资金,没有认真研究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个别单位在政策制度上“偏爱”外来人才,结果大大措伤了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小环境差,大环境不宽松,特别是“越是艰苦的地方,工资和待遇越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蒋继先说,解决人才问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
2000年初,四川省人事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探讨在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氛围。有了思想基础做保证,政策的出台水到渠成。4月,四川省率先推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第一个人才文件,《关于当前搞活人才工作的14条措施》,并配套了《关于认真做好当前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操作细则。
“14条”措施立足于构建科学的人才使用和人才评价机制,特别在职称评审制度上,率先推行“六个打破”:打破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岗位界限、离退休人员界限等一系列限制;取消了职称指标控制;推行“评聘分开”,扩大了聘任范围,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先聘职务,先上岗,后评职称的方法等,这一系列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这些措施实施以来,为人才开发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四川省人才政策观念创新带来了启示,而观念创新也带来了制度上的创新。一年前,四川首次将人才政策纳入省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并清理了219项影响人才开发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更具操作性的文件。今年初,又新出台了《四川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川服务办法》,该办法在人才引进方式、引进程序、收入分配、政策待遇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使四川人才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筑巢有术,凤凰来仪。新思路,新举措,产生出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梁林博士是搞集成电路芯片的专家,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揣着一颗“中国芯”回到阔别15年的成都,落户高新区。梁林博士要把落后美国15年的中国IC设计,一步领至国际水平。“人才出创意,创意办企业,企业聚人才”。成都高新区海纳百川,川籍“硅谷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就集聚了近百名归国博士。诸贤纷至,孔雀已然西南飞。据成都市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上年增加了2万多人,增长率超过8%,创下多年来最高点。而仅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工业学院就引来了十几位博士,宜宾市近年引进的博士、硕士就达48人,比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分配的总数还多。据介绍,四川引进人才和流出的人才比率已回升为3.25比1,人才西进正在变为现实。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