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创新开拓 成绩斐然
2001年是“三年大变样”的第二年,丰台园加速度前进。这一年,丰台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0.01亿元,工业总产值69.8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0.3亿元,税费收入4.35亿元,出口创汇8400万元。1999年至2001年三年平均发展速度分别达到技工贸总收入62%、工业总产值68%、国内生产总值52%、税收48%、出口创汇2.6倍。各项经济指标2001年与1998年比较,都接近翻了两番。技工贸总收入占中关村科技园总量比重,从1999年的4.54%上升到2001年的5.58%。2001年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到丰台区的56%和14.8%,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丰台区的39%。据最新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丰台园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了丰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招商引资加快,规模企业不 断扩张。截止到2001年,已累计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699家,注册资金82亿元,其中,2002年前三年引进企业668家,注册资金56.91亿元,分别是1999年前7年的67%和2.3倍。在1699家企业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124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技工贸总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35家,上亿元企业21家,1998年上千万元和上亿元企业仅分别为59家和5家。目前,21家上亿元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已占经济总量的72%。发挥区域军工优势构建三大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丰台园充分利用区域军工部门的优势和中央部委在地方办企业的需要,集中引进了相关企业。目前,丰台园内航天、核工业、兵器、船舶四大军工集团企业已92家,冶金部、农业部、铁道部、电力部、外经贸部、国家体育总局等6个中央部委企业47家。在这些企业中,上市公司达5家,已初步实现“发展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的发展格局,为增加地区税源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光机电、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群在丰台园已初步形成,并开始发挥聚集效应。以北京贝尔通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389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制药厂等146家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和以中铁电气化集团公司、北京天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等277家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群,2001年已占技工贸总收入的74.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群占31.7%,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各占17.6%和24.5%。
全力营造环境“花园式”新区初步形成
丰台园为优化投资环境,为创业者营造一个家,使丰台园逐步成为“创新的沃土,成功的家园”,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规划目标,在53个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了“花园式科技园”工程,对一期产业基地实施了全方位绿化、美化。此项工程分三期进行建设,它以人为本,以科技为主题,将灯光、雕塑、路牌、小品、喷泉、音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协调布局,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充满时代气息,体现了丰台园开放、求实、创新、发展的精神。目前,“花园式科技园”一期工程业已告捷,二期工程即将全面竣工,“以人为本”的花园式新区初步形成。为加强基地的环境改善和管理,丰台园正积极引进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据悉,如果进展顺利,丰台园将会在今年7月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会在年内成为ISO14001高新区国家示范区。
构建孵化网络体系 打造国际品牌
丰台园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构建了强劲孵化网络服务体系。目前,采取多种方式已在科技一条街拓展孵化空间1.9万平方米,形成了软件、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专业孵化中心,连同原有孵化器,总数达到5个,孵化总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在孵中小型科技企业274家,比1998年增加159家。据悉,2002年,将在园区范围内再拓展孵化空间4万平方米,成为孵化功能比较齐全和不同层次的互动式孵化器组团群体。同时,还在基地内帮助企业盘活闲置资产,引导招商,增加企业效益。为加快国际化步伐,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亚、非、东欧9国23名学员参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国际研讨班”,还与白俄罗斯创新基金会、古巴侯尔右因省科技园、蒙古科技基金会达成了合作意向,使国际化工作向前迈出了一步。
优化软环境 构建支撑服务体系
为给企业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丰台园从内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实行了“星级服务”,在园区内职工挂牌上岗,按照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实行了“上门服务”,在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协同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实行了“主任热线”,推行企业求助问题登记反馈制度,区政府还下文建立了主管区长接待日制度,及时解决企业的难点、疑点问题。建立了技术平台,组建了丰台园生物医药技术资源服务网络,形成专业资源的聚集效应,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服务。同时,把贯彻执行《条例》与丰台区“十五”计划制定结合起来,依法治园,推动“科教兴丰”战略目标的实现。
启动文化工程 提升园区发展内涵
为提升园区发展的内涵,寻求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丰台园创新导入园区文化工程,进行文化建设,把园区文化建设融到管理工作中,用积极向上的园区精神凝聚和教育员工,改进服务质量,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净化投资环境。同时,要在全园上下实施,形成和倡导一种独特的鼓励创新、支持合作、提倡冒险、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营造一流的创新文化氛围。
“变样”之后 再上台阶
2004年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五年上台阶”的最后一年。丰台园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将实现由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机制和环境功能优势转变;由注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注重资金引进的同时向引进人才转变,加快产业基地二期开发建设。在未来三年内将实施完成产业基地二期一级土地开发,产业基地一期入驻企业投入运营。未来5年内,把丰台园产业基地建成近4平方公里、就业5万人、人员素质高、产业高效益、环境高质量的现代化气息的科技园,成为丰台桥南经济协调发展、社会配套设施先进的新城区。经济发展将保持40%的发展速度,到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0亿元、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5亿元、税费收入12亿元。
背景资料: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原为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丰台园区,1991年11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4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包括规划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产业基地、科技一条街和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产业基地分三期开发建设,首期1.24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生物医药、IT和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二期1.65平方公里,已以全新模式开始启动。1996年丰台园成为全国首批向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之一。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997年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原国家科委联合考核,被确定为“国际企业孵化器”。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充沛的科技资源。坐落于享有世界“航天城”之称的丰台,中央60多家科研院所的应用型高科技人员7万多人,其中中外知名专家千余人。所在地素有京城“花乡”之美誉,环境清新优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金大都遗址、莲花池公园等十多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遍布周围,以世界公园为主要景观规划的万亩旅游区环绕南侧。位于北京西南四环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中距市区最近的一个基地。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