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中关村园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思考
日期: 2003年06月17日 00:0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历了两次创业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创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在此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1988年5月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由此成立;第二次创业是从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开始,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园区确立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目标,中关村的二次创业由此拉开了序幕。

  回顾历史,两次创业都是在世界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第一次创业正值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关村的第二次创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是1999年6月国务院做出的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

  中关村此时的创业与一次创业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层次和内容上都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中关村的二次创业是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统筹下实施的。1999年国务院《批复》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定位是“一区三基地”,即: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此时,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可谓是继80年代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之后着眼于21世纪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第二,二次创业的中关村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第一次创业时期,园区的许多企业通过从事电子产品交易进行原始积累,虽然也有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重大技术的突破,但是总体上来看规模比较小。进入二次创业时期,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许多技术领域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并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顶尖、世界先进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例如中关村在计算机两大核心技术———CPU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舟”系列CPU芯片、“龙芯”系列CPU芯片相继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中关村结束了中国电子计算机“无芯”的历史。现在,中关村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软件已广泛应用于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数控产品等领域。此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都有所发展和突破。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总量迅速膨胀。1999年,二次创业刚开始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6690家,当年技工贸总收入864.1亿元,上缴税费40.2亿元。2002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161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04.8亿元,上缴税费99.6亿元。近几年来,园区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占北京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2年为16.6%,技工贸总收入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占六分之一。

  第四,中关村二次创业的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次创业中诞生的联想、方正等“本土企业”继续壮大,另一方面留学人员以及他们所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园区的一支生力军。据统计,目前园区共有从业留学人员达4800余人,是1999年的6倍,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1750多家,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目前,有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设立了分支机构;24家国外高科技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机构。

  第五,中关村的二次创业在法制层面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果说一次创业主要是要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那么二次创业则更着眼于市场经济制度、规则的确立和完善。此时的制度创新,有“破”的内容,“立”的成分更多。例如2001年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国内首次确立了“法无明文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把法制的进步与制度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关村二次创业的一大特色。在中关村出现了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家无形资本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等。这些都标志着园区建设、管理和改革、创新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六,园区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园区的大多数企业已从以“四自”为代表的民营化阶段,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园区内实行股份制的内外资企业比重已近90%,园区内上市公司有64家,其中在香港和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联想、方正、亚信、新浪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上与世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接轨,从而带动了园区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今天,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合力推动下,中关村逐步成为科技人才的创业栖息地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颇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环境初步显现:

  ———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了中关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蓬勃发展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研发活动的重载体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近三年,园区新办企业屡创历史新高,每年分别达到2461家,3060家和3231家,今年1—4月又有1170家企业在园区诞生。

  ———园区有很强的辐射力,而自身则呈现独特的“哑铃型”产业生态链。即,企业的产品生产实行外包,制造基地选在京外,但最具价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留在了中关村。此外,中关村也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2002年,园区技术合同登记约1.1万份,成交总金额112亿元,其中55%输出到了外地。

  ———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互动创新的企业簇群。在中关村,围绕着众多的电子信息企业,风险投资者来了,专业化的信息机构和咨询公司成立了,猎头公司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出现而发展了,市场化的培训业也日渐成熟。他们之间的互动创新,正在形成“1+1>2”的整合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关村已成为中国高科技的品牌。但是,园区在二次创业中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国际竞争能力远远不够;三是科技成果与资本结合的渠道仍不畅通,资金仍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科技企业家参与园区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尚未形成,政府的服务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创新,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要求;五是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和使用良性机制有待形成;六是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在我国以“世界工厂”为特点的第二轮吸引外资高潮中,中关村科技园区处于相对劣势。面对这些问题和相对劣势,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谋略园区二次创业的新发展。今年五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中关村正在向“五年上台阶”的新目标努力迈进,应当说这是二次创业的进一步深化。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优势,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在战略方针方面,要实现“五个结合”,即:把园区的科技创新与国家重大战略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把园区的制度创新与国家重大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把园区的知识经济发展与奥运经济结合起来;把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与国家的新工业化及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园区创业环境建设与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结合起来。

  在园区的建设方面,注重中关村的人文环境建设,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益的创业空间,更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康、祥和的创业环境。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知识经济总量比2001年再翻一番。力争在2009年,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在此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实施以下战略措施:

  1.要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提高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上游产品的原始技术创新和申请发明专利;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外专利的基础上实施面向新方法、新结构和新用途的二次开发。支持拥有国际、国内标准的企业迅速实现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2.要建立企业技术结盟、战略联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整合园区资源,促进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的建立,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协作与互补关系。近期重点围绕网络计算机、手机、数字影像、生物芯片等产品建立产业联盟,打造产业链。

  3.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突破资金瓶颈。把企业信用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起来,构造担保机构、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机构、政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针对园区重点企业群体,以解决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多条“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争取发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债券”。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投机构跟进投资引导资金”。成立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活跃园区的产权交易。积极借助海内外证券市场,大力推进园区企业上市融资。

  4.建立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实施“中关村英才计划”。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在中关村的二次创业中一定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培育、造就创新人才,使中关村成为创新人才的摇篮。进一步吸引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或以各种形式为园区服务,同时积极吸引外国专家到园区工作。大力培养五类人才:即高级软件工程师、技术经纪人、高科技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人才、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熟悉WTO规则的涉外法律人才。切实解决人才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扩大园区企业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开办双语学校,使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安居乐业。

  5.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育和成长机制。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降低创新和创业成本。加快孵化器及各种商会、协会建设,培育技术经纪人和专业中介机构。发挥银行和担保机构的作用,深化园区信用制度改革试点。

  6.建立知识产权产生、使用和保护机制。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海关、法院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园区专利案件的巡回审理庭。

  7.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中关村的体制改革要坚决贯彻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及“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坚决革除”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中关村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作用,争取在制度创新中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要探索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与企业、公民的关系。引入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理论,提高园区管理的整体水平。例如让科技企业家直接参与中关村建设发展的决策和管理,就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探索。

  8.建设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的中关村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关村作为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区域之一,百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坚持“勇于创新创业、不惧失败”的中关村精神,坚持“学习明礼、诚信守法、团结友善、敬业奉献、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中关村风气,

  研究、建设以创新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以诚信为主题的商业文化,以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文明、和谐为主题的社区文化。

  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中关村建设为学习开放的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中关村、法治诚信的中关村、宽松和谐的中关村。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