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相比,号称千里眼的遥感卫星一点也不逊色。它把人类认识地球的视点从地面和低空扩展到太空,从而能对地球进行连续、快捷和大面积的详细观测,使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及其周围环境有了更全面、更清晰和更深刻的认识。
遥感类卫星有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许多种,它们所载的遥感仪器和运行轨道都不相同,用途也不一样。
气象卫星有分极轨道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种。前者每天能对全球表面巡视两遍,因而可以获得全球的数据,提供中长期数字天气预报所需的资料。不过,正是由于它对同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2次,所以无法观测到风速和变化快而生存时间短的危害性小尺度天气现象。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刚好与之相反。它定点在某一地区上空,所以可以连续洞察这一地区的风云变幻,适用于地区性短期天气预报,但它对高纬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较差。因此,这两种气象卫星要取长补短。
气象卫星的使用,完全改变了过去两极地区、沙漠、森林和占地表70%的海洋是气象观测空白区的局面,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使人类在监测热带风暴和台风方面做到了无一漏报。应用气象卫星,全世界每年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减少了几十亿美元。
除气象应用外,气象卫星遥感数据还用于减灾、渔业和监测农作物长势等许多非气象领域,我国就曾多次利用气象卫星发现火灾和准确预报地震。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每时每刻都不断向空间反射着电磁波,而且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电磁波谱特性,资源卫星就是通过所携带的可见光、红外线、多光谱和微波等各种遥感设备,来识别物体的光谱,从而进行资源调查、工程选址、城市规划、海岸测绘、作物生产和灾害监测等工作。
资源卫星一般运行在几百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所以具有观测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连续性强,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许多优点,每18天就能把全球测量一遍,不仅能及时反映客观现象,还可用来对比分析环境的动态变化,赢得预测预报时间。用资源卫星普查我国的全景资源,只需拍500张照片,若用飞机普查就需拍500万张照片。现在,资源卫星已成为政府和企业迅速获取数据、制定合理政策和规划的技术支撑。
作为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它们均以波谱特性为依据来识别水体,检测洪涝灾害。在洪灾发生时,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和杂物,其波谱特性会发生极大变化,遥感科技人员仍然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洪涝面积。连续监测洪涝灾情的变化。
不知不觉中,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