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水稻大国,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对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都是个重大贡献。但水稻田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并释放甲烷。
甲烷,又名沼气。它无色,无味而易燃。它轻于空气,所以稻田产生的甲烷,就会不断地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甲烷与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都是所谓的温室气体。他们的过度排放都可以导致气候的变暖,从而造成气候异常,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使人类遭受重大破坏甚至死亡。这其中,大气甲烷所起的作用大约是15%。地球表面每年向大气释放甲烷约5.15亿吨,其中12%来自大稻田。“80年代末,国外学者以极其有限的实验室数据推断中国水稻田甲烷年排放量为0.30亿吨,占世界稻田年排放总量的27%。这一缺乏科学根据的数值给我国环境外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为了填补我国科学家和政府对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科学认识的空白,我国科研人员对稻田甲烷的产生、转化和传输机理,展开长达13年的田间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田间试验研究覆盖了我国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四大主要水稻产区。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
稻田甲烷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淹水的条件下,稻田土壤中的腐烂植物体等有机物,被产甲烷细菌分解,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甲烷。
稻田甲烷进入大气有三条途径:
一、水稻植株体内的通气组织;
二、冒气沧;
三、甲烷分子从土壤水中向上扩散。
国外学者仅依据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认为通过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排放的甲烷要占总量的90%以上。我们的研究表明,实际上,晚稻约占55%,早稻大于70%。气沧排放不可以忽略不计,而是晚稻40%,早稻约24%。
大规模田间系统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年排放量不是国外学者认为的0.30亿吨。这项研究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稻田甲烷排放模式。这是国际上最早的两个稻田甲烷排放模式之一。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会议上采用的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量数据,就是用这个模式计算的结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调组织(IPCC)依据这项研究,将全球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从第一次评估的1.10亿吨,修改为小于0.60亿吨。
这项研究还提出若干稻田甲烷减排措施。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