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是一种大型鱼类,体长4米左右,重量可达500多公斤,它身体外部特征和其它鱼有明显不同,像一个长长的梭子,呈圆筒形。最明显的是,躯干部镶有5行骨板——背骨板、侧骨板和腹骨板,呈纵向排列。
从中华鲟化石的地史记录上看,它是距今约1亿4千万年前,白垩纪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
中华鲟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平常生活在海洋中。每年春夏之交,它从海洋进入长江口,上溯3000多公里,于秋季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进行产卵繁殖。繁殖后的中华鲟和初生幼鲟再顺江而下,回到长江口近海肥育生长。
中华鲟的产卵场都是选在底质为岩石或卵石、水流湍急而含沙量少的江段上。中华鲟的产卵量较低,但卵的死亡率却非常高。
中华鲟的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它的视力非常差,只能靠四根触须去感觉食物,这一相对被动的取食方式,制约了它的生存空间。
由于兴修水利,特别是葛洲坝截流以后,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只好放弃产卵,回到大海里生活。加上长江水质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滥捕,以及天敌吞食中华鲟鱼卵,致使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
我国的科研人员发现,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华鲟人工养殖的种群,是恢复中华鲟野外种群的关键。1982年,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正式建立,这是长江上第一个从事中华鲟人工放流的专业机构。科研人员每年在中华鲟的繁殖季节,在葛洲坝下捕捞数尾亲鱼,进行人工催情、受精、孵化出鱼苗后,经过精心培育,然后将它们放流到长江。
现在,科研人员可以成功地对中华鲟采用人工合成催产,改变以往大量捕杀中华鲟采集脑垂体,用于催产的方法,有效地保护了中华鲟资源。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华鲟鱼苗孵化基地。
为探索中华鲟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成功之路,科研人员不断积累经验,发现放流体长不足10厘米的幼鱼苗后,大部分成为天敌的饵料,成活率极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最大限度放10厘米以上的鱼苗,并且增大投放数量,才有可能提高它们的成活率。
截止2000年,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中放流中华鲟鱼苗440余万尾。
科研人员对放流的鱼苗采用了微型数码标志法、基因标志法和可用肉眼观测的体外银质标志牌法,以便将来可以科学地鉴定区分人工放流鱼苗和自然繁殖鱼。现在,已经发现了人工放流的中华鲟的个体。
目前科研人员又在进行人工蓄养亲鲟,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试验,这将为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奠定良好的基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