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上第一艘螺旋式磁流体推进试验船,是由我国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在磁流体船舶的船尾有一个磁流体推进器,发电后推动船行进。
与普通船舶使用的螺旋桨推进相比,磁流体船舶推进技术具有无振动、无机械磨损、噪音小和控制灵活等优点,理论船速可达50-100海里1小时。这种推进器的实用化无疑将引起船舶推进器的革命性变化,而这种推进器本身则是对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所谓的燃煤磁流体发电是一种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方式。煤粉、氧化剂和少量电离种子进入燃烧室,燃烧产物为高温导电气体,经喷管加速后,通过发电通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势。所产生直流电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输送到电网。磁流体的排气温度约为3000℃,经扩压器减速后进入锅炉,产生蒸汽供给常规蒸汽透平发电机组,向电网供电。锅炉出口烟气经除尘器回收种子再经烟囱排入大气。 这样,组成磁流体一蒸汽联合循环。
它的特点是:发电效率高、节水、环保,以煤为燃料的联合循环效率可达60%,同时可达到自动脱硫作用,基本消除硫对环境的污染。而目前我国燃煤电站平均效率仅为30%,硫污染引起的酸雨还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煤占70%左右,在我国的电能构成中,煤电又占有最大的比例。因此,是对高效率低污染燃煤发电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使燃煤磁流体发电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国的“八六三”计划能源技术领域。随着该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在燃煤磁流体发电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九十年代初,在北京建成热功率为25兆瓦的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上游试验基地,连续发电2小时,峰值发电功率达130.8千瓦,燃烧室排渣率超过60%;在上海建成热功率为5兆瓦的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下游试验基地,锅炉排气满足环保要求,科学回收率超过90%,最大运行时间达60小时。时至今日,已全部完成12兆瓦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试验装置初步设计。这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该项高技术的世界领先行列。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