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国,饥饿的像个梦魇纠纠缠缠.为了让大家能够吃饱吃好,这个年逾七十的老农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系法杂交稻的诞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鲜花和掌声使这个淡泊名利的农学家脱颖而出,一步跨出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但进入80年代中期,三系法杂交稻的产量却处于徘徊局面.这使袁隆平陷入深深苦闷.
经过反复研究,他提出了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
袁讲:"80年代以来,水稻光敏核雄性不育基因与广亲和基因陆续被发现,同时生物技术也有了专业的发展.在这基础上,我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按照这个设想,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杂种优势水平则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从1987年到1995年九年时间,袁隆平担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配套技术基本成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
两系法杂交稻有两大优越性:可以在夏季制种,而在春秋进行自力繁殖.更重要的是优良组合的机率大大提高,由三系恢复的不到5%,到两系恢复的97%.
两系法杂交稻可比三系法杂交稻增产5-10%.同时,在改善米质上也取的较好效果.这为解决长江流域早汕稻米质不好的难题发挥积极作用..
袁讲话:"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如何再一次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是近年来我执着追求的研究主题."
培育超级杂交水稻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1997年,袁隆平提出选育杂交稻的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
这种株型有三个特点:
高冠层,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光能;矮穗层,高度抗倒伏;高收获指数,多增谷,少增算.
亚种间杂交稻比品种间杂交稻可增产30%一上.按年推广两亿亩计,可增稻谷300亿公斤,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讲话:"到1996年,选育优势更强的杂交稻在技术上几个难关已被一一攻克,我们开始把涯种间杂 交稻投入生产."
袁隆平先后发表论文57篇,专著5部,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被国际水稻界誉为"杂交水稻之夫".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袁隆平又获得首届中国国家最 高科技奖的殊荣.
不知满足的袁隆平,仍在默默地耕耘.
老骥伏枥,壮心未几.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