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他,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才有可能种上杂交水稻。杂交稻的产量已占稻谷总产量的60%。因杂交稻的种植,年增稻谷足以养活6000万人!
其实,利用作物的杂作优势,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典的科技书却断言: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杂种优势。日本、美国等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未能成功。
达尔文的杂种优势理论是不是普遍适用呢?
袁讲话:“稻麦等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的论点与我在实践中观察到的观点不符。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我作了多次试验,结果证明水稻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观点。”
袁隆平决心挑战经典,走上前人没有走上过的路。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风险。
水稻雌雄同花,自花授粉。如要杂交,就需要去掉雄蕊。但是水稻花很小,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人工去雄制种是不现实的。
袁隆平正在田间,袁隆平采用了三系法技术路线。首先要培育雄性不育系。
在1964、1965年,通过数以万计的逐穗检查,终于找到6株雄性不育系水稻。
但研究远未见到曙光。到1970年,他们南繁北育,一年种三代,用国内的几百个品种,作了几千个杂交组合,结果还有无法取得突破。
袁讲话:“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但是我并没有丧失信心,于是我决定调整技术路线。”
机遇宠爱有心人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海南南红岩场技术员冯志珊,在三亚一片野生水稻中,发现了一株花粉教育的野生稻,取各‘野败’分送给全国十八个研究单位。
第一批雄性不育系诞生了。
为了不育系能够传种接代,又培育了雌雄蕊都正常的保持系。
最后培育出可以自交结实的恢复系。这也就是获取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终于诞生!
袁妻讲:“那几年,十个春节有七个不在家,他却是在海南过的。”
杂交稻的应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粮食自给难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早已越出国界。联合国也把杂交稻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袁隆平觉得他付出的一切都有报偿。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