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中国数学的骄傲——吴文俊(上)
日期: 2001年07月24日 00:0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01年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奖金。这个奖项是国家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和荣誉。2000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今天,我们就和您一起走近数学家吴文俊院士。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对示性类和示嵌性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和 “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吴文俊院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算法化思想,转向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作为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性工作,这些成果被称为“吴方法”,已经应用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这个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1957年,吴文俊院士就因在拓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拓扑学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被誉为“现代数学的女王”。吴文俊院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吴示性类”,“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对拓扑学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使示性类理论成为拓扑学中完美的一章,也使拓扑的嵌入理论发展成了统一的理论。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称赞吴文俊院士“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采访:“地震”高小山)(15,0410)

所谓“示性类”,是刻画流形与纤维丛的基本不变量,而拓扑嵌入理论研究的是复杂几何体在欧氏空间的实现问题。虽然它们听起来高深莫测,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应用。例如,在电路布线问题上,示嵌类成果能够给出线性平面图嵌入的新判定准则,而且是可以计算的;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也都有拓扑学的功绩。

半个世纪以来,吴文俊院士在拓扑学方面的工作一直被广泛引用,已经成为经典性的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