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盖着,同时,地壳内部还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可要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碰到了水,那它就成了我们的敌人了,要制服水,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含水的地层冷冻起来。
说到冻土,我们都不陌生。春夏秋冬的交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大地的封冻受温度控制,是大气冷热能量转换的结果。19世纪初叶,在西伯利亚人迹罕至的叶尼塞大森林里,人们在寻找和开掘金矿的过程中,利用寒冷的冬季挖矿井。挖到一定的深度时,土层就不是冻土了,出现渗水或塌陷,只好停下来,等土冻上了继续向下挖,工程进度很慢,冬天结束了就只能停工,来年上冻再接着挖。这是人们把天然的冷量用在矿井工程中的先例,它是受大自然限制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人类在工程施工中利用冷冻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天然冷冻的启示,人们开始想:能不能用人工的方法把地层冻起来呢?电的发明使大规模冷冻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巨大的能量才能将地层冻起来,随着电动机、制冷机等一系列动力设备的出现,人工冷冻已不再是梦想了。1862年,英国的南威尔士矿山首次尝试人工冻结地层,用以解决松软含水地层立井开凿时的塌陷问题,由此,人类终于可以摆脱大自然的约束,不再等老天爷恩赐冷暖了。1875年世界上第一台活塞式制冷机问世,它以液态氨作制冷剂,1883年德国获冻结法专利,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欧洲的许多矿山立井冷冻深度达400米,冷冻这400米深的矿井每小时需耗电1200千瓦,也就是说相当于3万个日光灯管的耗电量,这都是作为巨大动力能源的电的功劳。
对地层冷冻需要大功率的钻机、制冷机,从地面垂直向下打出一圈钻孔,在其中布设冻结器而后进行冻结,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由冻土构成的密闭、坚固的圆筒,在其保护下进行井筒开挖,这种方法被矿山界称为垂直冻结法。1955年,我国煤矿建设中首次引入地层冻结施工技术,到了60年代末,人工冷冻地层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矿山施工技术。 英国用冻结法开挖成功930米深的矿井,也就是说,用人工的方法向地下垂直打930米的钻孔并布设冻结器加以冷冻,整个圆筒的冻土厚度达5米以上,可以想象,没有足够的电力支撑和庞大的制冷系统保障怎么能形成这样的规模!
然而,城市的迅速发展逼迫人们将目光转入地下空间,可只要是地下就都会遭遇到含水的松软地层,冷冻是主要选择方案之一,但在城市进行地面垂直钻孔已不可能。于是,工程技术人员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