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科技局“科技富农”班车发车近三个月以来,以“科技富农”班车为载体,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聚焦平台、人才、技术等路径,多跨协作、上下联动,以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一、构建“平台+”体系,打通科技富农产业链。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战略平台。围绕淡水水产、湖羊、茶叶等主导产业,布局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建成淡水智能渔业、生态循环农业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区县全覆盖。二是聚焦双创打造星创天地。打造集创业孵化、培训、引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累计建设市级众创田园61家,省级星创天地19家,共提供创业工位3732个,累计入驻创客、创业团队数776个。三是围绕需求共建科研载体。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企业研究院,星光农机、惠嘉生物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新认定湖州市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
二、坚持“人才+”战略,强化科技富农人才链。一是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现代农业领域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南太湖精英计划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团队)60人,培育南太湖特支计划乡村振兴人才5人,聘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20名。二是创新科技特派员2.0版。选派科技特派员个人129名、团队14个,创新五大服务模式,即“1站+1业”“1人+1村”“1企+1策”“1队+1园”“1家+1县”,服务乡镇(街道)61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8家,指导建设“未来农场”30家、众创田园57个。三是培育本土“双创”人才。建立导师帮带制,创新打造“科技富农导师+科技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共富联合体。联合湖州农民学院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培养农创客、种养殖能手等本土致富带头人465名。
三、探索“技术+”机制,融合科技富农创新链。一是建立项目导向机制。围绕农业科技领域重点技术,征集23项科技攻关需求,编制农业“双强”项目申报指南,在种苗育繁推、新型农机装备、病虫害防治等实施各级科技项目76项。二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与12家高校院所、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建立创新联盟。聚焦粮食、水产、湖羊、果蔬等重点产业,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7个,推广农业新品种5.23万亩,惠及农民4.38万人。三是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发挥“1+1+N”农推联盟“技术共享+抱团取暖”作用,成立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装备联盟,建立“技术托管”等服务模式,培育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