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媒体聚焦 > 专题聚焦
中信重工构建“四群共舞”创客生态体系
日期: 2016年12月19日 15:56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号:

  “这台全液压驱动动力头式竖井钻机可以在地球上打直径13米、深1000米的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华指着图片上的全液压驱动动力头式竖井钻机介绍说。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家伙”不胜枚举。

  近年来,为了打造经济升级版,中信重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先进矿山装备技术为抓手,致力于打造产学研用供全链条参与、全过程覆盖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培育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大工匠工作室”里的创客们

  年初立课题,每周一次例会,会上把平时工作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并解决;年底形成课题汇总,向公司进行汇报,这些是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的日常工作。“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将从事相同工种的人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可以有效解决现场加工难题,同时注重对新人的培养。” 大工匠谭志强表示,车间很多的产品实现第一次加工成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有了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工人的创新潜力得到发重复发挥,个人技能得到提高,各专业人才之间通力合作,联合创新。像这样的大工匠工作室在中信重工共有5个。

  为了鼓励工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中信重工还实行“金蓝领工程”,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涌现出一批“首席设计师”“创新蓝领”“金牌工人”。“原先担心年轻人不愿意来,后来发现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工匠杨金安说。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已经由原来的9人发展到现在固定人员13人,流动人员30人。原先只是中信重工炼钢工人的牛强于2014年加入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后,在2016年洛阳市炼钢技能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由普通的炼钢工人变成了技师。中信重工铸锻厂冶炼车间炼钢工人张敏波在2013年12月被杨金安大工匠工作站入选,成为该大工匠团队中一名青年炼钢工。借助大工匠工作站平台,结合炼钢实际围绕重点产品,他提出了化学成分精准的操作方法。此外,他在2014年50吨电炉冶炼加氢项目钢锭中实现56炉次达钢水3580吨的高产量,并参加汇编《初练炉熔清硫含量对精炼影响的实践报告》,为公司进军石化加氢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达到提高钢锭质量、降低生产工艺成本的目标,张敏波在2016年通过实践经验总结方案并参与制定《钢水终点碳控制操作法》,每吨钢水节约成本79.48元,实现了降本增效。

  中信重工以5个大工匠工作室为引领,建立了22个工人创客群,各创客团队围绕优化工艺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形成典型工艺规范、固化创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五个定位”开展创客活动。截至2016年11月,其中11个工人创客群取得成果107项,举办活动926项,参加人数达10502人次,经济创效价值3141.49万元,申报专利13项。

  四大创客群体促企业转型

  除了工人创客群,中信重工还活跃着技术创客群、国际创客群和社会创客群。依托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澳洲SMCC工艺技术研究中心,中信重工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客群运用独创的世界最先进的“DUCS”选型技术和SMCC数据库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成功开发出液压旋回破、圆锥破、高压辊磨、自磨机、半自磨、球磨机、立式搅拌磨、深井提升、智能控制等九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矿用装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矿山成套装备30余台套,产值近40亿元。2015年3月,由中信重工总部技术创客与澳洲研发中心国际创客联合设计的立式搅拌磨“首秀”南美,标志着中信重工成功打开南美市场。在国内市场,中信重工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客群为云南锡业开发研制的CSM-250立式搅拌磨于2016年7月15日顺利达产达标。短短2年时间内,新型大型立式搅拌磨在国内国际市场迅速“开花结果”,使中信重工具有了矿山碎磨全工艺链设备的供应能力。

  中信重工以创客空间模式建立了涵盖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国际创客群和社会创客群的四个层面的创客团队,构建起“四群共舞”创客生态体系,形成全员创新、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四群共舞”的创客生态体系的构建,加速了产学研用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直接参与者超过800人,影响带动了1000名技术人员和4000名一线工人创新创效,创出了品牌、效益、团队、机制、活力,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中信重工2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搭建三大服务平台

  对企业备件的生产环节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客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下单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进度,随时查到运输车辆的状态、位置、运行状态、里程,对公司正在运行的重要设备实时监控……这些通过中信重工的客户服务体系全景平台都可轻松实现。“这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刘大华说。2015年8月,中信重工引入了线上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客户服务体系全景平台。

  据了解,客户服务体系全景平台包括众创研发设计云平台、仿真实验分析云计算平台、工业物联网云管家服务平台和大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与中信集团的产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对接,将创新资源对中信集团所有创客和社会创客全面开放。建成后可为3000 名创客或 500个创新团队提供50万条行业研发知识、20万条产品运行分析数据、10万条产品仿真试验数据、1000台运算资源、30 种专业设计分析软件10 套管理应用系统。“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可在这一平台上提出意见,我们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互动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刘大华说。

  依托客户服务全景平台,中信重工通过互联网向创客提供服务,创客不用自行购买专业研发软件和软件维护,利用中信重工线上资源便可完成产学研用供协同创新全过程。同时,创客可以利用中信重工丰富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工人创新技术等资源,如试验数据、标准及工艺规范、CAE分析数据、服务信息数据、科技信息资源,实现众创信息共享网络开放、实用、高效,开展技术资源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协同创新。

  为了满足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需要,中信重工在已有实验平台基础上新建一批线下新技术、新装备实验与验证平台。刘大华介绍说,中信重工新建了3个线下实验与试验平台,分别是重载大功率高中低压变频控制实验与验证平台、矿物加工装备及工艺选型实验与验证平台、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实验与验证平台。到2018年年底,中信重工将建成基于云平台的物料性能数据库、强度性能评价数据库、设计计算、实验及检验方法标准库,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重装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借助中信集团的产业“互联网+”赋能平台的创业孵化资源,中信重工在洛阳伊滨工业园区建成了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平台。刘大华表示,这一平台的构建将促进中信重工内外各类创客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的孵化条件。据了解,中信重工将在洛阳伊滨工业园区建设完善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中试生产实验基地、创业辅导平台、公共实验检测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到2018年年底前,培育孵化出15-20个优质双创项目。

  紧紧围绕重型装备产业链,依托线上、线下和孵化平台开放中信集团和中信重工的创业创新资源,在客户服务全景平台的基础上,中信重工正加紧推进重装众创线上资源共享、重装众创线下实验与验证和重装众创成果孵化三大众创平台建设,为各类创客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从创意、研发到试制、中试及成果孵化的全方位服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作为老牌国有企业,中信重工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实验验证、园区孵化三大服务平台,以及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社会创客群和国际创客群“四群共舞”协同创新,培育打造具有时代特质的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重型装备行业转型升级和良性发展,对全国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示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