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与行业部门公开发布上述两个专题报告,并借这个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遥感科技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传递中国科技界对践行全球环境保护,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女士,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副主任刘志春先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顾问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先生,“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编写组专家、中山大学黄华兵教授,“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炳方研究员。
下面请科技部遥感中心赵静主任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2022年度报告一个专题是“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另一个专题是“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报告编制过程中,国家遥感中心联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严格选拔优势团队。在往年工作基础上,我们通过广泛征集选题、专家提供专业化建议,以及公开招标等流程,最终遴选出了由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并联合武汉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国内优势力量共同参与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是严格把控技术路线。报告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长时序、高精度的监测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和并行计算技术,按照卫星数据收集数据产品-生产产品精度检验-报告编制完善编制流程,我们确保了报告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三是广泛征集领域专家的意见。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指导下,充分吸收了包括周成虎院士在内多领域的百余人次知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此,我也向参与年度报告工作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们来说说这两个专题报告。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是年度报告“冰冻圈”专题序列的拓展和延伸。近20年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率超过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倍,导致北极地区冰雪和植被正在快速发生着变化。我们综合利用风云三号等多源遥感数据,监测了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和北极陆地植被,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评估了大气、海洋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可为开展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在连续8年开展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手段对2021—2022年全球农业气象条件、全球粮食主产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进行了独立的监测,预测了2022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的产量、供应形势和进出口的形势,我们所预测的产量数据与国际国内同类数据趋势是一致的,分析了极端天气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对粮食生产和供应形势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复种和灌溉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及其对粮食稳产增产的作用,可为增强全球粮食信息透明度、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实现联合国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撑。以上是两个专题一些简要的介绍。
2022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已在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和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公开发布,欢迎大家下载并且使用。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与发布是国家遥感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国家参加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等部门在政策、资金、数据、人才及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对年度报告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也对这些部门表示衷心感谢!今后我们年度报告工作也将继续踔厉奋发、开拓进取,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协同创新,落实“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有关中央的相关要求,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