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呼唤创新型企业——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专访
日期: 2006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编者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日,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旨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项工程,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有关背景情况。

  李学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的任务依然繁重。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课题,也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这是提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基本出发点。

   记者:能不能给读者列举一些有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数据?

  李学勇:从总体上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究开发当中。而在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量占50%以上,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因此,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记者:如何认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李学勇: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是排斥技术引进,但引进技术绝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在内涵上既包括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也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当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的努力来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宗旨、目标和部署。

  李学勇: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加强技术创新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出台了一批激励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也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主要目的是适应新形势下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针对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引导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工程的实施,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要针对各类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给予引导和重点支持。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促进其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着重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壮大;对已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院所,要支持其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在行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骨干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记者:为保障“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顺利实施,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李学勇:一是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强有力政策措施。目前,在我国现行政策体系中,加强自主创新尚未成为有关政策的重点,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还较薄弱,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重点,制定有力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技术引进以及知识产权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增加引导性经费投入。要努力优化存量经费,争取增量经费,为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特别是加大政策性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研究、创新型企业试点、研发中心与工程中心建设、产学研结合引导以及工程整体推动等方面工作。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大力提倡科技人才到企业就业或自行创业,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创新创业,不断壮大技术创新队伍。广泛开展职工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组织能工巧匠进行技术攻关,促进职工科技成果及时转化,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建设。

  四是完善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考核激励,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要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强科技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和标准。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创造、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

     (人民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