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聚集力量 加大扩散 延长链条——专访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理事长金克宁
日期: 2007年12月20日 18:4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07年6月10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会议,见证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启动,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行动,对于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向企业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我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从12月9日起将陆续推出四大联盟理事长访谈录,“揭秘”联盟成立前后的故事。

    “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是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希望各战略联盟成员单位,抓住机遇,努力实践,大胆创造,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签约会上,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的讲话给了所有与会人员足够的信心,对他们而言,“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有法律约束的契约为保障”的全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成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小)揭竿起盟
    ——产 学 研聚能裂变
   
    6月10日,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牵头发起并联合国内10家著名高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正式成立,一直以来“单兵作战”和“单线联系”的各方力量在签订联盟的那一刻实现了“统一”,不仅有了统一的目标,也有了统一的作战方案。
    “我们要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竞争力,并能够支撑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新男描述了战略联盟的定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金克宁说:组建联盟的构思,为合作创新,转变发展模式,做强做大产业,迅速提升国家煤化工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
    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汇聚了我国化工业最尖端的的产学研“特种军”:
    “研究参谋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领衔的高尖技术部队通过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为联盟的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人才保证;
    “作战计划部”——作为牵头单位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以其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工程化技术能力、技术推广能力,成为实验室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桥梁;
    “作战实施部”——兖矿煤业集团公司、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力的国内煤化工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将通过持续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支持为联盟技术成果搭建产业化平台;
    “后勤装备部”——由在化工设备研发能力、制造工艺技术、生产能力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持建设盟军的一系列基础生产。
    他们的有机结合和有效集成将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牵头组织成立联盟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72亿元,是“中国优秀企业”同时也是中国500强企业,并且被列为我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是一支集勘察、设计施工为一体、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建设集团。承建了中国90%以上化工、60%以上的石油化工、30%以上的炼油项目和一大批电力、建筑、市政、环保、医药、机械、轻工、纺织等领域的工程项目。在工艺技术、工程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和设计水平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投资融资能力和大型煤化工装置设计建设的丰富经验。目前,“盟军”成员中另外6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00多亿元,利税总额不足100亿元,联盟自主开发的技术得到工业化运用后,在五年内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拥有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平台的“联盟军”,整合了各方的优势资源,聚焦国家战略产业重要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握,为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以不断增强成员单位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尖的科研技术、强大的生产企业、先进的战略思想,创新热情与发展战略的强烈碰撞必将引起产业的聚能裂变。
   
    (小)“煤化万千”
    ——高、精、尖势在必行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并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总结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做法做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抉择。
    我国煤化工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原有装置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对资源、环境、生态造成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洁净生产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的新型煤化工技术,日益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2006年国内在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近5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预计全国煤化工项目的投资将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涉及煤制合成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等项目。煤化工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有需求有机遇但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工艺技术及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成了世界上各种先进技术的试验场,有资料显示,我国引进技术的专利实施许可费每年高达两亿多美元,这其中还不包括昂贵的专有设备费和现场技术服务费等,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引进技术多、创新技术少,科研成果多、转化项目少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的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势在必行。
    现代煤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具有气化技术多样化,产品繁多、产业链长,工艺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开发阶段所需投入高、工业化生产规模大等特点,单个高校、研究单位、企业仅可开展其中某一环节或某一阶段的开发工作,难以形成全过程、多品种的产业链成套技术。
    “能源是我们的生命线,在煤化工领域我们必须靠自己,不能总受制于人,通过科技来强国和赶超发达国家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金克宁的讲话实实在在。
    在金克宁看来,煤化工领域产学研实现强有力结合的需求比其他行业更迫切,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特点是煤化工行业自主创新最需要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不仅顺应了国际发展的大潮也顺应了我国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联盟成立后,按照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并重的原则,遵循机理研究-小试-中试-工业示范装置-大型工业化装置的技术开发规律,通过明晰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有效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创新要素,统一规划技术开发任务,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成套煤化工技术,迅速将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缩短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联盟现已确定了工作目标,即“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煤的气化、液化、热解、甲醇制烯烃、等离子法乙炔和煤加生物质联合循环等方面研究开发本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前沿技术,同时对现有煤化工技术运用新的理念通过工程强化、节能、降耗和降低成本实现技术提升形成相应的产业标准,并建设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联盟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
   
   
    (小)“重装上阵”
    ——人、财、物整合出击
   
    半年,对于化工产业的周期来讲是一个微不足道,但从联盟的成立到现在,在联盟的平台上已启动了多项技术开发项目。顺势而生的战略联盟,由于准确触到了企业发展的脉搏,和企业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得到了各企业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联盟各成员很踊跃,自发做了许多事情”金克宁很高兴地对记者说。
    2007年7月5日和19日联盟在北京分别举行了联盟秘书处工作会议和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围绕联盟建设和联盟运行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解决办法,联盟秘书处收集整理了联盟成员单位提出的数十项拟在联盟平台开发的项目,经联盟专家委员会论证,确定了包括新型煤气化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和煤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技术等作为;联盟首批重点开发项目,目前,各项目已全面启动。
    2007年月10月18日,“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技术开发项目工业试验装置开工典礼在安徽省淮南市举行,标志着该项目的开发进入了关键的工业化试验阶段。
    该项目基于联盟平台,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攻关,对以甲醇为原料生产单一丙烯产品的技术进行开发,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该技术的开发,加上国内现有的MT0技术,将覆盖国际上甲醇制烯烃的全部技术路线,彻底解决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承担“煤固体热载体法热解制煤焦油、煤气和半焦工业化成套技术”基础研究的大连理工大学在以往的工业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补充试验,目前,其工业示范装置(60万吨/年)的工艺包已经通过审查,基础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正在进行,装置计划2009年竣工。
    联盟积极推广成员单位此前已开发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煤气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有关成员单位已经就联合建设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工业示范装置协商一致。
    除了以上各个技术项目的开发,联盟决定通过整合成员单位现有技术研发能力、工程化能力、工业试验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具有开放性的并为联盟成员单位和行业共享的持续研发能力,并积极寻求国家支持。为此,联盟组织编制了组建“国家煤化工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和“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材料,已经提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目前联盟工作需要,为更好的服务成员单位,形成信息共享平台,联盟正在研究建立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信息平台。
    在采访中,金克宁提出,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与以往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成员关系更紧密。技术创新联盟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合作各方主体在共同的愿望下,以契约为约束,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长期、稳定、制度化的更加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其次,企业汇聚度更高。由于联盟的开放性、随着联盟的发展,将不断吸收国内本行业其他优秀企业和科研力量,使联盟成为我国煤化工行业的核心力量。再次,合作范围更宽。由于联盟把煤化工产业链上各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并持续改进作为中心任务,因此它不仅产生的成果更多,且过程更完整,合作的时间更长,而不是为了某单一课题少数几个单位形成的较松散的短期合作。
    同时,金克宁也多次表示,对于这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制度建设是首要前提,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参照国外有益的经验制订和颁布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在有关法律框架下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突出联盟的地位,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针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政策进行支持,降低企业研发风险,使联盟真正成为一个积聚所有先进要素的平台。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